0

0

文字

分享

0
0

遠離悲傷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簡介

鄧美玲

1958年生於台灣新竹縣。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親子版主編,近年來投入氣機導引的身體教育工作,著有《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時報出版),《作家拿手菜》(耀昇出版)《處處聞啼鳥、魚戲蓮葉間——給孩子的100首唐詩上、下兩冊》(信誼出版)及為兒童改寫的聊齋故事《王六郎》等六冊(信誼出版)

推薦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悲傷的身體工夫

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2009年九月,慈濟大學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召開一次「人文臨床與療癒」論壇,主要的議題是如何將人文學導入療癒世界。療癒文學這個名詞,在近幾年已經有人逐漸提起,與療癒音樂、療癒藝術慢慢為世人所認識。那次的會議,執行長余安邦教授邀請了鄧美玲提出報告,在她報告結束,全場掌聲如雷,在場的人備受感動。

也因為這個緣由,許多人開始探詢美玲的哀傷書寫集子(遠離悲傷),這本書在十年前曾付印出版,可惜出版後的出版社隨即關門,本書成了孤兒,知道的人不多。由於會後要求買這本書的人太多,心靈工坊決定再次出版。有人很好奇,美玲的哀傷已過,事過境遷,還有出版的價值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個人是臨床心理出身的,教學生有關各種心理問題的經驗也有十餘年,而最能把心理過程刻化入骨的卻是文學創作者。在有關傷逝方面的作品,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如蘇偉貞的「時光隊伍」(傷夫)、李黎的「悲懷書簡」(傷子)都屬動人心弦的重要療癒文學,而初讀美玲的「遠離悲傷」,其深刻之處令我們這些筆拙的心理學家為之汗顏。

問題也許不在文筆,而在於自審的細密心思。台灣的臨床心理經驗一直有個視盲,臨床心理師只看到症狀及其標籤,很少深入病人主觀的世界。美玲的悲哀並非用來印證一般臨床觀察的印象,而是將臨床觀察帶到更深刻的層面。其中涉及到哀傷過後更大的混亂:「在旭昇走後幾年,風浪稍稍安定,我便以為人生最嚴苛的考驗我都通過了,再也沒什麼好害怕。沒想到我的路才剛剛開始呢!隨後接踵而至的,不是事件,而是來自根性裡的、各種紛亂的心念和感覺,我得一層一層把它剔除…像我這樣天資差,加上盤根錯節、貢高我慢的根性,若只從文字知見上尋求了悟,未能以身體為實修的介面,反而會自以為是、越纏越深,即使能挖到深處去,也紋風動它不了」

許多哀傷治療理論也都注意到這個現象,但是治療理論往往根據邏輯推論,認為應該做「認知治療」,讓那紛亂的心念慢慢整理出思緒,以促成傷後的成長。美玲卻走身體路線,「以體療傷」。這是個很新奇的身心論。照美玲的想法(或者是我這樣揣摩),心理的糾結會以某種形式與身體某種糾結平行發展,兩者的形式不同,本質則是相同。

長久的心理糾結一定會在身體的穴脈經絡氣血發生變化。西方理論並無經絡氣血的觀照點,所以在說明身心一元論時,窘態百出,怎麼說都有隔靴搔癢之感。華人的經絡氣血論並不在肉體的生理層面,而是在身體的整體綜合與人的原初意識接壤的區塊,在那裡,尚未突出意識被語言捕獲之前(簡單說,即可還無法說出的悲痛),悲痛還如同黏稠的液體貼附在身體裡,無法被對象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就是許多失落的傷痛者在意識上覺得自己已經度過哀傷,可是心裡有一種慘惻說不上來。這時候,意識的勸慰已經無能為力,因為這股停留在身體的殘餘,既無符號能力來與意識接頭,也不接受任何外來符號的節制,換句話說,是股體內莫名的緩慢流動。這股莫名不接受溫言安慰、輕柔音樂以及任何教誨。

身體虛弱卻僵硬也許是哀傷者最明顯的身體特徵。我記得紀錄片「黑宿記」的導演在拍父親之餘,也發現自己罹癌,她悲痛地說:「爸,我們一起下地獄吧」。接下來的檢查、治療都在身體,可是當她做脈輪功,轉動她的全身脈輪的鏡頭,許多人都鬆了口氣,身體的情緒從脈輪運動快速流動。美玲跟著張良維老師練功,真正讓她把悲哀殘餘流走的時刻就是美玲所謂的「神性一瞥」:

「2000年張老師出版《太極導引之陸上游泳——身體自覺》,一行人到高雄舉辦兩天一夜的研習營。最後一場活動是整個下午的「陸上游泳」四式綜合練習,老師指定我在台上帶動作。時隔多年,當時的身體感依稀還在——那是高難度的開筋拔骨、大開大闔的動作,需要絕佳的體力和鬆柔度,才可以撐那麼長的時間,而不會累到兩腿一軟、癱在台上。以我的自尊心,我當然不會容許自己當眾倒下,而且我還必須保持氣定神閒的樣子。然而我自知無法僅僅靠體力撐過那個局面——大概就因為意識到沒有退路了,結果,身體接管一切,他自己找到了一條出路!我全身的關節、肌肉似乎都延展開來了;每一個動作的起落、俯仰,像是上了潤滑油一樣流暢。在微微的痠痛中、在大汗淋漓如雨下時、在那個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小小世界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表面上這是身體關節習性的脫落,但看在心理學家的眼裡,這是身心俱落,豈是只有身體的改變。想像,如果旭昇沒有出事,美玲的身體還是原來的身體,心裡還是靠在旭昇身上的依附,日子還是這樣過下去,美玲的身心狀態不會發生太多的改變。當慘劇發生,美玲的身心同時受創,這是個身心解構的過程,例如美玲對酒過敏卻讓自己爛醉,使得全身出疹子,求告無門。如果丈夫還在,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因為美玲的身心在與丈夫共同約制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發生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當然不願意將之歸諸於「危機就是轉機」這類話,毋寧說,生命本質上就是流動的,我們會以為自己固定在某種定型的身心狀態,應屬於認知上的錯認,等到有一天發現身心早非往昔的認知,往往會有措手不及之感。

ㄐ所以美玲的哀傷過程可說是典型的身心一元的療癒。每次看到張良維老師帶著弟子練功的神情,深深感到身體的人文氣息不斷上升到精神層面,整個人一起提升。美玲的書就是此身心一元療癒最佳的註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