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遠見雜誌特刊:2021研究所指南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者的話

想像兩年後的世界     文∕謝明彧

在《遠見》跑了多年教育,每到報考季節,一定會被問到:「到底該怎麼選系所,畢業後才有出路?」

該看大學排名、科系起薪?還是政府產業政策、世界科技趨勢?大家都想知道,有沒有哪個指標可以拍板「選這就對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最危險的選擇,就是讓別人幫你做選擇。

這本《2021研究所指南》專刊,不是要報系所明牌,而是希望透過我們觀察到的台灣產經社會演變,讓讀者思考「我原本想像的未來,在這些演變下,是否會出現缺漏?」

盲目跟著「熱門」走,小心最後「科科」

每年七月,PTT上總會出現一個「月經題」(意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問的固定問題):「什麼科系讀了最後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人直覺聯想到文史哲等求職冷門科系,但在網友五花八門的留言中,有兩個科系是「月經答案」:「生科」和「設計」。

這兩個系並不冷門,生科在十年前曾一度被視為黃金產業,媒體報導、政府政策都指向未來看好;設計更是十年來學生人數成長最多的學群,美學更是台灣文創產業轉型的基礎。

但談到設計,網友分享:「設計低薪又操」「大學花大錢、畢業賺小錢,投資成本不符」。而生科則是「讀了出來只能當業務」,甚至被嘲笑「一日生科,終生科科」。

風水輪流轉,這幾年看到台大生科教授把冷門的木材研究結合能源開發,以生質能源為主題,連續拿下國內外重要研究計畫。台灣設計師更走向國外,以「口罩設計」登上國際舞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曾說,不管是大學或研究所,科系選擇不能只看當下,一定要想著:四年或兩年後畢業時,產業的需求在哪裡?

這也是讀研究所的目的:兩年不是讓你埋首寫論文,而是透過觀察、提問、研究,鍛鍊一個人有邏輯地去定義「未來」。

這件事,在2020年更重要,新冠肺炎凍結世界原本運作方式,中美貿易戰一夕摧毀業界巨擘。如果對未來世界沒有想像,單純以「現在熱門」「爸媽說好」做依據,兩年後世界如果變得和預期不一樣,該向誰抱怨?

今年,《遠見》透過三個社會變遷脈絡:「疫後新興需求」「台灣產業變遷」「熱門就讀領域」,希望有助讀者建立自己的未來觀察邏輯,思考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過往工作模式和能力需求;而研究所這兩年,就是補上缺口的最佳時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對人生已有命定,不想從眾,《遠見》也特別採訪兩位依隨己心選擇冷門系所的過來人,分享他們面對就業衝擊時,怎麼確認未來方向。

所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我想說,「有邏輯的選擇,比埋頭努力更重要。」願所有人在變動的2020年,都能找到通往2022年的道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