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讓孩子學會道別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別邀請
楊育正.冀劍制.羅怡君.洪仲清等四位專家專文導讀,
分別從醫學、哲學、親職溝通以及心理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本書的寓意:
「討論死亡不是為了無所畏懼,而是能活得更好」────

● 除了地獄和天堂之外,死者還有其他地方可以去嗎?
● 你害怕談論親人的死因嗎?
● 一個人在面對生活時,比面對死亡時更自由嗎?
● 你比較希望人死在家裡嗎?
● 我理解拒絕、憤怒、絕望,但是「接受死亡」怎麼回事?

人在正要脫離兒童的階段時比較容易和他們談論死亡。幼童經常說到死亡。在接下來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就不再那麼做了。他們不敢再這樣做了。他們察覺到成人的痛苦和沉默。如果我們無法避免死亡,我們至少不要將它視為祕密或是禁忌。

這個嘗試出自一種也許是虛幻的願望:針對死亡進行慰藉性的論述,並且不僅將它視為引起殘酷缺憾、造成創傷、令人反覆受刺激的原因,同時認定它是一種自然、可接受的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不簡化死亡的前提下談論死亡、思考死亡,在不降低其重要性的情況下估量死亡,在不避諱的情況下回憶死亡,這嚴格算起來雖不算是理解或是解釋死亡(這些任務單就理性而言都是不可能的),但我們至少設法了解它或是使它變得較易親近,希望藉此避免嫌惡以及懼怕。與孩子針對死亡的主題進行對話,這可能是藉由減少沉默以及焦慮來貼近生活的一種最佳方式。

作者簡介

艾曼紐埃勒.俞斯曼-貝杭Emmanuelle Huisman-Perrin
畢業於法國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Fontenay-Saint-Cloud)。現任巴黎政治學院(IEP de Paris)哲學講師、法國高等工程學院預備班(CPGE)哲學教授,從事性別研究。

譯者簡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翁尚均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博士,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格,文化行政職系公務人員正式退休,現專事英法文中譯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