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之瓶
公共衛生發展的終極考驗──
製藥產業的全球化,是讓藥更便宜,還是更有風險?
★《紐約時報》暢銷榜
★《紐約時報》2019年度選書
★紐約公共圖書館2019年度選書
★《柯克斯書評》最佳健康與科學2019年度選書
★科學星期五2019年度選書
★即將改編為電影,男主角將由曾飾演《貧民百萬富翁》的賈默的戴夫•帕托(Dev Patel)主演
許多人稱讚普通藥物的廣泛使用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公衛成果之一。如今,我們近90%的藥品市場都是由學名藥組成。少了原廠藥漫長的研發時間及製作成本,學名藥取得原廠藥專利後,得以用較為便宜的價格服務更多病患。我們的醫生、藥劑師和監管者向我們保證,學命藥和原廠藥是一樣的,只是價格更低,但這是真的嗎?
多數人在買手機或買車前會做足功課,但他們走進藥房,卻毫無保留地相信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即便這些放進嘴巴裡的藥可能會要她們的命。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為最具權威的驗證機構,且沒有相應的國際監管單位,意味著學名藥的產製仰賴的都是同一個製造商、同樣的檢查,而且都同樣受到欺騙的威脅。
《謊言之瓶》一書揭露了全球知名學名藥廠蘭伯西(Ranbaxy),一家曾經成功取得FDA十幾項藥物申請,並在十一個國家設有工廠、產品銷售遍布一百二十五個國家的藥廠,如何偽造藥物成分與檢測日期,並剽竊原藥廠數據資料,還瞞天過海讓藥物得以成功上市。迪奈許.塔庫爾(Dinesh Thakur),一位原本任職於必治妥施貴寶(BMS),個性一絲不苟的工程師,受到印度學名藥大好發展前景所吸引,沒料到轉職到蘭伯西藥廠後,他所面對的是全公司都在詐欺的企業文化,逼得他冒著失業與家人生命遭受威脅的風險,槓上全印度最富有的家族,成為這起詐欺案件的關鍵吹哨人。
學名藥的故事是真正全球化的故事。它將中美洲與中國、印度、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和巴西聯繫在一起,並代表著全球化的終極試金石:將藥品製造業轉移到海外有什麼風險?這些藥品值得人們花錢去買嗎?
作者簡介
凱瑟琳.埃班Katherine Eban
《財富》(Fortune)雜誌的撰稿人,也是安德魯.卡內基學者。此外她也幫《浮華世界》(Vanit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悅己》(Self)雜誌、《國家》(The Nation)雜誌、《紐約觀察家報》(New York Observer)和其他刊物撰寫文章。她是《危險藥劑:關於員警、偽造者和敗壞美國藥物供應的真實故事》(Dangerous Doses: A True Story of Cops, Counterfeiters, and the Contamination of America’s Drug Supply)的作者,經常就製藥業的誠信這個主題發表演說。她在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和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完成教育,曾拿到牛津大學的羅德斯獎學金(Rhodes Scholar),現在跟她的丈夫還有兩個女兒住在布魯克林(Brooklyn)。
譯者簡介
高子梅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及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經理和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模範領導》、《你的第一份經營企畫書》、《說故事的領導》、《預見5種未來科技》、《賈伯斯在想什麼》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