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幸福
《幸福論》共有九十三篇隨筆。
阿蘭引經據典或用生活周遭的實例,從不同角度詮釋這人人渴求的「幸福」主題。
阿蘭的思慮嚴密、風格清新,他常用具體而創新的意象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或提出他的論點。這些意象往往來自日常生活,像是一根別針、哭鬧的孩子或是在田裡休息的農夫。除了這些引人入勝的詩意意象,他也用擲地有聲的遣詞用字來闡述他的思想,包括大量使用格言。他將思想視為工具,有了這種工具,我們可以掌握現實,並且有尊嚴的過生活。
懊悔是第二次犯錯。
「在時間的道路上,人們既無法掉頭,也無法在同一條路上走過兩次。我堅信一個性格堅強的人,他會提醒自己身在何方、面對什麼樣的事實,以及什麼是無法挽回的,這使得他能夠離開此處,前往未來。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必須透過小事來不斷自我訓練;否則,激情便猶如關在籠子裡的獅子,牠可以在欄杆前徘徊數小時之久,彷彿總是希望當牠在此處找不到出口時,是因為還沒有把另一邊找清楚的緣故。簡而言之,這種因為緬懷過去所造成的憂愁,不僅毫無益處,甚至有害。因為它會導致我們徒勞地去反省、尋找。斯賓諾沙說懊悔是第二次犯錯。」(摘自第五十八篇「關於絕望」)
阿蘭探討的議題往往相當複雜,然而他有系統的表達他的思想,
字裡行間亦不帶哲學用語或晦澀的隱語,每一篇都呈現了一種幸福的面向,
一種我們能自己創造的幸福。
他教我們敞開心胸,「原諒自己其實是願意原諒別人的首要條件。相反地,不稍節制的懊悔,相形之下往往是在擴大別人的過錯」;他教我們堅強意志,「命運是變動的,一彈指就會創出一個新的世界。菲薄之力也會引發無盡的後果」;他教我們相處之道,「愈是真摯與珍貴的情感,也就愈缺少不了禮貌」;他鼓勵採取行動,「人們常說自己總是錯過幸福。對於免費的幸福而言,此話不假,因為免費的幸福根本不存在。而人們自己創造的幸福,從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幸福就是學習,而人們永遠在學習」……
每週讀上一到兩則,便能逐步體會,
我們是怎麼成為使自己幸福或不幸之人。
本書特色
◎ 阿蘭是活躍於十九至二十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有現代蘇格拉底之稱。《Propos sur le Bonheur》是阿蘭於高中教授哲學的四十年當中,為報紙所撰寫的專欄文章集結之一,也是他隨筆集中最重要的一本。
◎ 本書極具經典地位:與羅素(Bertrand Russell)及卡爾‧希爾提(Carl Hilty)的《幸福論》並稱「世界三大幸福論」;法國一流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書之一。
◎ 每篇文末皆附有該篇之重點精華,由哲學博士楊凱麟教授親自摘要。
◎ 法國高中哲學課指定必讀當代哲學家之一。
作者簡介
阿蘭(Alain──1868-1951)
法國哲學家|散文家|評論家|教育家
原名埃米爾.沙爾捷(Émile Chartier),以筆名聞名於世。笛卡兒學派追隨者。
出生於佩爾什的莫爾塔涅,父親是獸醫,母親為擅長飼養馬匹的佩爾什人,這些背景促使他認為,應當透過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種衝動情緒去體認人的本質,並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
從洛里昂到盧昂,再到巴黎,擔任高中哲學教師40年(1892-1933),廣受學子愛戴。阿蘭的學生,同時也是著名小說家、傳記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譽為「現代的蘇格拉底」。
對政治的熱情以及對黨派的痛恨,使其成為報社的專欄作家,以自創的隨筆(propos)體裁,於《盧昂快報》(1906-1914)、《自由論壇》(1921-1936)發表文章。做為人文主義者,他積極反戰;身為愛國者,他為服從義務而參戰(1914),在戰場上見證情緒所導致的致命性,並由此尋覓人類受困於情緒的原因,這也成為他一系列作品的初始,並逐步形成一個創新且歷久不衰的哲學計畫。1951年獲頒「法國國家文學大獎」(Grand Prix national de Littérature),為此獎第一位受獎者。
主要作品有《論哲學家》、《論政治》、《論教育》、《美術體系》、《觀念與年紀》、《諸神》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