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解讀攝影大師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重量級攝影書寫┼攝影家研究
創新書寫角度,不談艱澀理論
一張張導覽,教你如何閱讀影像;
認識大師的創作人生、觀點與作品
 
將照片放回攝影史脈絡爬梳的影像解讀佳作。──張世倫∣藝評人
閱讀照片裡的複雜、神祕、多義,是此書的價值所在。──郭力昕∣影像文化評論者
 
▌知名英國藝術史及攝影學者──解讀下的攝影大師
作者傑佛瑞曾為知名出版社Phaidon、Thames & Hudson撰寫多本攝影史專書。在書中,他從1840年史上第一位攝影家談至當代攝影家,橫跨近二百年,囊括絕大多數重要經典大師,談及不同時代的攝影家如何觀看世界?如何創作?又是在什麼樣情境下,拍下經典之作?
 
▌看懂大師宏觀時代、微觀生命的影像視野
這本宛如攝影史之書,不同於一般攝影史,用不同方式,帶領讀者發現攝影家創作的精髓脈絡,看懂攝影作品的觀看之道。書中收錄19-21世紀的80位經典大師,從紀實攝影到實驗性的當代攝影,時序橫跨兩次世界大戰,跨風格、跨領域、跨時代。
 
▌看懂照片,需要直接看、大量看
本書勇敢挑戰攝影經典命題,不談艱澀理論,細述攝影家人生與相對應的時代代表作。透過生活與時代,看見攝影家拍下經典作品的當下視角與觀點。創新的書寫角度,仰賴書寫者深厚的歷史人文與攝影美學素養,巧妙地將攝影家人生,與時代和創作平行對照,例如卡帕(Robert Capa)以浪人、冒險家、賭徒和花心男等身份,成為攝影史上的浪漫先驅。他所拍攝的一張二戰後名作,照片中是一群與德軍相戀被迫剃頭遊街的女子照片,這張照片點出卡帕在戰爭中對人性的關心,以及他生性的浪漫情懷,特別容易對女人的處境產生同情。
 
又如攝影師都是神祕的觀察家,但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卻相反,她在信件和筆記中坦誠一切,或說了絕大部分。她說:「這世界充滿虛構角色,忙著尋找他們的故事。」她所拍的一位上空舞者,她用食指撐住左胸,或許是為了讓左右對稱。她以略為俯視的角度面對相機,因為她和攝影師都知道,她的雙峰雖然是一大賣點,卻也是個尷尬的麻煩東西。
 
或是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當代攝影家安德列斯‧葛斯基(Andreas Gursky)看到物流的樣貌:日後即將普及、但當時仍在發展中的顏色編碼倉儲以及配送活動。隨著時代的進展,在1980與1990年代出現了一種來自物流文化的新興壓力,原因在於物流文化所內含的循環特質。這種新興社會樣貌的存在不容否認,同時更超乎常理所能解釋的範疇。
 
▌深入細節,教你成為閱讀影像的福爾摩斯
過去專書多半只談觀影法則,但本書卻帶領讀者一張張,從細節推敲當時的歷史脈絡與攝影家觀點。
 
‧經典影像的深入解讀:布列松的名作《馬恩河畔》,照片中是一群野餐客的背影,過胖的身軀,沒有一個像是曾經節制過飲食,而坐在人群中最後的男子,坐的位置,可以讓他盡情吃喝不被人看到。水面上的小艇,和他們的淡漠態度形成有趣對比。那也許是他們的船,但如果他們都坐上去,船好像會下沉。
 
‧伴隨創作觀點的解析:森山大道的流浪狗,從一隻狗的視點觀看,這世界會是什麼模樣?森山大道經常從汽車裡拍照,這位置使他處在一種中間地帶,讓車子和輪胎的下半部可以出現在他的平視範圍。森山大道所屬的那代新人類,是倚賴汽車載運和習慣久坐的一群,和先前習慣步行的行走世代不同,對事物也因此有了新的看法,他們的视點特色就是不安定和易受傷。
 
川內倫子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攝影時相當仰賴直覺,她通常是在相機的驅策下,於某個特殊、絕無僅有的場所中按下快門,而那樣的直覺近乎是幻象。她將一隻優雅的天鵝與微弱光線下的一張凌亂的床同時呈現。另外這隻純白的天鵝還在水面上投下黑色的倒影,形成對比。有那麼一瞬間,川內看似造訪了化身為黑暗湖水或是峽谷水灣的地獄,遠處還有火光燃燒。
 
▌看伊恩‧傑佛瑞(Ian Jeffrey)如何點評攝影大師
‧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現代攝影之父
─他把自己的照片當成一個母題,反覆講述他的生平故事。他是「先知……癡迷的攝影人……情感上的變色龍……以及美國最耀眼的藝術孔雀。」
 
‧韋斯頓(Edward Weston)∣攝影界的畢卡索
-事物要成為事物本身,就必須要有質感,要夠耀眼。韋斯頓譴責藝術,讚美攝影,這就是他所謂的攝影。
 
‧史川德(Paul Strand)∣美國當代攝影之父
-史川德曾說,自從塞尚和梵谷死後,肖像已變成失傳的藝術。他拍人像的目的,是「想將他們的內在人性呈現出來,讓其他人關注他們。」
 
‧柯特玆(Andre Kertesz)∣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
-倘若攝影能變成版畫的一個支系,那肯定得歸功於柯特玆。理想的照片必須是一絲不茍的縮影,適合展示在藝廊的牆面上。
 
‧布列松(Cartier-Bresson)∣決定性瞬間,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接連上演的歷史事件,備感壓力的攝影師們,開始把自己當成目擊者,爲他們無法理解的歷史進程做見證。布列松正是其中代表。
 
‧布蘭特(Bill Brandt)∣光影魔術師
-人類誕生在一個陰暗的地域 ,你只能費盡辛苦地與陰暗協調。他年輕時得過肺結核,後又罹患糖尿病,他很清楚,活著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卡帕(Robert Capa)∣傳奇戰地攝影師
- 報導攝影具有電影的種種特質。攝影師知道,特別是卡帕。他的攝影是在槍林彈雨的緊急情勢中拍攝,這在1938年時堪稱是一種啟示。
 
‧阿勃絲(Diane Arbus)∣美國最具爭議的女攝影師
-她的作品理充滿了你不想選擇的各種命運樣本。攝影家都是觀察家,而且可能相當神祕。但阿勃絲相反,她在信件和筆記中坦承一切,或說了絕大部分。
 
‧東松照明∣日本戰後重量級攝影家
-他是後現代美學的先驅,該派對確定性抱持保留態度,他們知道我們到得太晚,知道我們是錯誤印象的犧牲者。
 
‧森山大道∣日本街拍大師
-他和他的同輩預見了一個新時代,在那個時代裡,照片將靠自身的力量彼此溝通。
 
原書名:《讀˙攝影:打開宏觀時代、微觀生命的創作之眼,觀看攝影的史詩之作》全新增訂版

本書特色
 
◎如同攝影史,橫跨19-21世紀,從紀實到當代,多角度導覽80位重量級名家,逾300張名作
◎英國知名攝影學者解讀,是攝影史、攝影家傳記、更是好作品的觀看之道
◎深入導覽!看攝影家人生、歷程、風格、創作,更看觀點、美學與歷史文化

作者簡介
 
伊恩‧傑佛瑞 Ian Jeffrey
 
1981年,Thames & Hudson公司出版了他所撰寫的《攝影簡史》(Photography: A Concise History),這是研究攝影的經典代表作之一。1997年,他在《攝影書》(The Photography Book, Phaidon Press)裡,對這項媒材做了全面審視。1998年,Amphoto出版了他的專題研究《時間框》(Timeframes);1999年,他為英國國家攝影、電影和電視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 Television)撰寫了一本另類攝影史,名為《修訂》(Revisions)。2000年,他為《牛津西洋藝術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Art, ed. by Martin Kemp)追溯了攝影的源頭。1970和1980年代,持續為艾倫.羅斯(Alan Ross)的《倫敦雜誌》(London Magazine)撰寫藝評。曾任教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London Goldsmiths College)和布拉格的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導讀者簡介
 
麥克斯‧柯茲洛夫 Max Kozloff
 
近年出版的作品包括《紐約:攝影之都》(New York: Capital of Photograph,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以及《臉劇場:1900年以來的肖像攝影》(The Theatre of the Face: Portrait Photography since 1900, Phaidon Press, 2007)。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建築語言&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好電影的法則》、《建築的危險》、《當代藝術,如何看》、《包浩斯關鍵故事100》、《浮與沉: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建築的夢想:龐畢度中心建築師理察‧羅傑斯自傳》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李佳霖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日本同志社大學文化史學碩士。
曾任職於出版社,喜歡閱讀、旅行,在城市巷弄中探索新鮮的生活風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