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套書)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字作品屢獲改編,2014「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入圍作品。
2019「臺北市立國樂團」x「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聯手跨界製作《臺灣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原著創作。
楊富閔的心靈小史,語言符碼的跨界想像,看見文學與音樂、文學與偶劇、文學與「文學」的轉譯交錯。五感全開,活跳展演二十一世紀有聲的文學!

阿嬤的過去式、媽媽的未來式,成就了楊富閔的寫作進行式。 青春的自我,老去的故鄉,流轉而出解嚴後臺灣囝仔的心靈小史。

楊富閔開創了新鄉土的書寫形式,他通過各種玩耍經驗或研究現場所接觸到的雜什文獻,重新鏈接大內農村的日常記憶。那些生活中必得納入走踏範圍的亭仔腳、寺廟、理髮廳、果園、安親班……等,都是楊富閔銜接鄉村和都市的象徵符碼。一個身影一個腳印,楊富閔走出故鄉,也踏踩出神秘的人類學路線。他反思自我與故鄉的關係,除了真摯的情感,更具備了知性的思智,以及「想為故鄉做點事」的責任擔當,回頭卻發現故鄉原來是偏鄉……

年輕的臺灣囝仔楊富閔,在書桌上遊走出自己的故鄉,並透過故鄉情事的描摹、記憶與撰述,從認識臺南到認識臺灣,進而追索個人的心靈地圖。「寫成一個老作家。」是楊富閔的自我期許,也是臺灣文學對這位「大內」高手的冀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徐至宏封面插畫創作概念】

最初接觸到富閔的作品,是在看到電視上的花甲男孩,當時被故事中媽媽與花甲,奶奶與家人之間的牽絆感動得濕了好幾次眼框。這次難得有了機會為作者繪製插圖,我覺得作者的書就像是個記憶拼圖,無論是《我的媽媽欠栽培》或是《為阿嬤做傻事》,在閱讀的當下,都像是直接走進了作者所拼貼出的大內的故鄉,那樣深刻的兒時記憶,看著看著,也令人想起自己的童年。看著一棟老宅,一張桌子或是聯絡簿所勾勒出的種種回憶,一個個如同記憶拼圖的物件,慢慢地拼出每個七年級生們也曾生活過的場景,有些已經模糊的、被歲月堆疊的生活一幕一幕又重映在眼前。

★特收錄依書中篇章繪製而成的漫畫,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楊富閔的大內鄉情。
★最年輕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專欄作者,最受期待的文壇新生代的散文集。
★本書入圍二○一四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
★王德威、向陽、汪其楣、李渝、季季、周芬伶、洪淑苓、柯慶明、封德屏、郝譽翔、張輝誠、游源鏗、賴清德、鍾怡雯等人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楊富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九八七年生,臺南人,臺大臺文所碩士班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目前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臺灣文學、文學寫作與教育。 曾獲「二○一○博客來年度新秀作家」、「二○一三臺灣文學年鑑焦點人物」;入圍二○一一、二○一四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部分作品譯有英、日、法文版本。 專欄經歷:《中國時報》「三少四壯」、《自由時報》「鬥鬧熱」、《聯合報》「節拍器」、《印刻文學生活誌》「好野人誌」、《幼獅少年》「播音中」、《皇冠》「貴寶地」。 創作出版:《花甲男孩》、《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共二冊)、《休書: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故事書:福地福人居》、《故事書:三合院靈光乍現》。編有《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與梅家玲、鍾秩維合編)。 文字作品曾獲改編電視、電影、漫畫、歌劇。 喜歡臺語歌、舊報紙、鐵支路。持續努力寫成一個老作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