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親子天下雜誌 03月號/2020 第111期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者的話

疫情嚴峻,更需要國際素養人才 文/蘇岱崙

從農曆年到現在,十分不平靜。史上第一次,為了防疫延後開學。

每天看著媒體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揭露COVID-19(武漢肺炎)的最新疫情發展,全球確診數字不斷往上翻,中國哪個城市封了?國際間又有哪國取消了飛往中國航班、不允許入境的消息?甚至台灣也受到波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防堵看不見、摸不著,卻害人致病的病毒,各國不斷宣布的封鎖政策,彷彿反向畫出了全球化路線。

台灣在國際上處境一向嚴峻,在這疫情蔓延的當下,似乎更雪上加霜。但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在國際上更需要和其他國家一同並肩作戰,也突顯培養具有國際素養人才的重要。

外語能力,是和世界接軌的工具之一。歷年來台灣學生的英語學力,一向存在雙峰現象、城鄉差距。受不同家庭經濟資源影響,有能力補習英文、送私立學校家庭的孩子,學習外語的資源較多。若台灣期待培養國際人才,需透過更普及的教育。本期《親子天下》調查了全台灣二十二縣市,一○八學年度起,全台已有超過三百所公立中小學,開始布建雙語課程。

記者走進這些學校,實際觀察雙語課上課現場,部分學校用英語教體育、藝術人文等課,在自然情境下,讓學生學習運用語言工具。北市長安國小上雙語課的小一生也說,比較不害怕開口說英語;有人甚至還立下志向「以後想到國外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市永吉國小協同教學的外籍老師秀娜,曾告訴記者許家齊她有趣的觀察:開始上雙語課的低年級孩子,課堂外也會和她聊天對話,反而是高年級孩子遇到她,總是一種「拜託不要看我!」的神情。

公校的雙語課,或許還不至於讓孩子能以流利英語溝通,但至少開啟孩子日常中使用英語的機會,呼應語言本該在生活中運用、學習。本期採訪日本前桌球好手福原愛,從小學起就到中國受訓,流利的中文讓人佩服。她透露,自己學會的第一個中文名詞是「電冰箱」,因為冰箱裡有很多好吃的,她的中文從來不是坐在課堂裡學的;每次出國比賽的國際經驗,也都成為她為人處世的養分。

國際教育、培養國際素養也絕對不只是「具備雙語能力」。根據統計,去年台灣有近七十二萬的外籍移工,比台灣人口排名第九的雲林縣還要多。東南亞職場專家何則文就提出「內國際」的概念,培養國際素養,出國並非必要,在台灣,自然就有許多國際交流機會。

本期也介紹許多學校、老師如何「讓世界走入校園」,例如台中市惠文高中簽訂了七所海外姊妹校,在該校校園裡,來自海外的師生幾乎已成日常。北市民生國中葉芳吟老師帶領的國際教育社,透過視訊、海外學生來台灣交流機會,讓學生和他國學生一起交流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少子化浪潮下的台灣,未來人才勢必需要和世界接軌。希望這期內容,給關心教育的你,更多國際的想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