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再來
從多年前閱讀〈阿含部〉經典原始教義和佛陀自述的佛法法則,東年將其體悟到生活中的苦樂轉化成小說《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和原始教義》、《地藏菩薩本願寺》,用文學的形式詮釋宗教之妙與精要。
歷經世事變化,多年的沉澱和省思,東年談到:「菩薩再來,是涅槃經和大度智論的概念;菩薩,因為濟度眾生,大悲,發願再來,繼續修學諸佛究竟智慧,而在各處世界,隨願受生,以隨宜方便身,行菩薩道。」或者這個概念還能怎樣認識?原始教義說得比較平實;或說:我現在也是人,所以有這樣的生老病死,或說:諸佛皆出人間,父母所生,非由天而得;或說:菩薩,是不愚而聰慧的有情生命。可見,在世間菩薩行,並不難。
在生老病死的無常中輪迴,不得安逸是常人的命運。
樂,當然不需再多說了,苦,是一切世間法的根本;兩千五百年了,還是如此,所以說苦海無邊;因此,慈悲是佛法根本,說的是不苦。
《菩薩再來》試提,人人可以自視是再來菩薩,再來修煉如何不苦,再來慈悲與人同樂。
作者簡介
美國愛荷華大學寫作班研究,曾獲聯合報、中國時報小說獎,曾任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1977-2005)、《歷史月刊》總編輯(2003-2009)、歷史智庫出版公司社長(2005-2009)、桃園縣忠烈祠文化館執行長(2006-2010);現任聯合文學社務顧問、台北縣大河文化協會理事長、台灣歷史文化生活影像再造協會理事長。著有短篇小說集:《落雨的小鎮》、《大火》,長篇小說《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去年冬天》(同名改編電影)、《模範市民》、《初旅》(英文版Setting Out在美國印行)、《愛的饗宴》、《地藏菩薩本願寺》、《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再會福爾摩莎》,散文集一種:《給福爾摩莎寫信》,研究:《桃園開拓軼史》、《桃園縣忠烈祠本事》、《道法自然》、《花神與花祭》、《神社的建築與思想》、〈愚人國〉三部曲:《愚人國》、《城市微光》、《美好時光》。其中《愚人國》榮獲第38屆金鼎獎文學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