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經理人月刊 02月號/2014 第111期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下定決心搞懂財報!】
在雜誌編輯台上,我們經常在討論的題目類型之一就是:解決讀者的困難,讓讀者覺得很繁瑣、費力的事物,變得簡單易懂、輕鬆消化。其中,看懂財務報表,永遠都會出現在候選名單上。

這背後有幾個假設:財報都是商業世界的共通語言;很多人看到數字就冒冷汗、翻白眼,心有餘而力不足,永遠都在找尋更快、更好的解決方案;雖然不會財報沒有迫切性,也不會對工作造成立即的危害,但是好像應該先學起來比較好……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準備了幾本財報書,想來節錄幾句「為什麼你應該懂財報的○○個原因」,或是歸納出幾個「學會財報可以帶給你的○○個好處」,但是總覺得不大對勁,因為這些理由雖然很「正確」,卻「很冷」,無法激發學習「熱情」。

舉幾個例子來說:「現金流量、獲利率、周轉率、資產報酬率、成長──企業的所有一切都是從這個核心出發。」「經理人要學會財會技能,設法讓自己在企業策略討論中,成為更有價值的參與者,並且能更有效地捍衛自身的想法。終究,要判斷決策好壞,一個很重要的基準就是它們在『數字上』的表現如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者比較實用、實際的原因:「分析財報,可以讓我們知道一家企業的營收主要來自哪些產品,還可以知道哪些產品可以幫公司賺錢。」「了解成本、利潤和數量之間的關係,你可以決定是要繼續或放棄某項新產品的開發。」

看完上述文字,讓你興起了學習或複習(學過、但從沒搞懂過,也不知道怎麼用在工作上)財報的動力嗎?如果是,還有另一道關卡:損益兩平的數量=總固定成本÷每單位邊際成本。看到這則公式,看到每單位邊際成本、想到這是要怎麼算,都還沒能讓你卻步?

終究,學習任何事物,都是對自己的恆心與決心的考驗。我們可以提供無數個好理由、好方法,但是如果你覺得沒必要、用不到、不想學、學不會,說再多也是枉然。在閱讀財會書籍的過程中,經常可見作者們奮力地引經據典、生花妙筆,想要用生活化的例子,吸引讀者親近這門學問、這個語言,其中儀表板、體檢表就是很常用的比喻。想想其實很有道理:車子沒油了、哪裡出了狀況,你大概不會希望是用「感覺」的,最好有燈號、有數字提醒你;站上體重計,你就會知道自己明天該吃多少;體檢報告出來,血壓、血糖、血脂都高,你就會曉得該運動、該休息了。在組織裡工作,難道不該懂得維繫這個組織健康運作的關鍵數字嗎?

數字的力量很奇妙,可以預測、測量、評估、比較;最重要的是,數字可以促成你去採取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