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哲學家的分手信
牛頓說:「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巨人的肩膀上站久了,難免會發現更高的巨人。」愛因斯坦沒這麼說。
我以理性的眼光愛著你。
11篇與「哲學偶像」分手的真誠告白:
有人因為自身存有的肯認,想與中國哲學分手;
有人因為所處時代的關懷,想與西蒙東分手;
有人因為深刻理解,想與羅素、鄂蘭分手;
有人因為認同我們有關藝術創造的直覺,想與柏拉圖主義分手;
有人因為孔子學說不能活用於世,想與孔子分手;
有人在傅柯的論說中看到尼采的不足,想與尼采分手;
有人因為不認同彌爾的國家理論,想與彌爾分手;
有人希望更整全的理解儒家,想與牟宗三分手;
有人因為關懷倫理學而反思康德道德學說的缺憾,想與康德分手;
哲學人與哲學大師最酷的分手闡釋。
哲學傳播企業「哲學新媒體」企圖突破哲學傳播之難題,希望能在提供給一般人貨真價實的哲學內容之餘,又能適合一般人的需求。《茶水間遇見海德格》是哲學新媒體團隊的初步嘗試,展現了哲媒致力於讓哲學與日常生活相連的理念。《給哲學家的分手信》則透過分手隱喻,將哲學轉譯給一般人,同時呈現出哲學辨證的目標——對智慧的熱愛。
作者簡介
哲學新媒體
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是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和推廣哲學教育。我們提供哲學課程、服務與產品,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
蘇子媖
哲學博士,服務於清大厚德書院,專長於儒家哲學研究,致力於儒家哲學的普及推廣。於哲學新媒體草創期即加入,創業的經驗同步回饋到我在學術工作上的創新想法。
如果問我,什麼是我做過最浪漫的事?我想,在哲媒這6年所嘗試的各種哲學推廣方法,是我認為最不顧框架,最浪漫的經驗。
Taylor
香港人,香港浸會大學碩士畢業。學士還沒正式畢業就跟朋友一起從香港騎腳踏車到巴黎,從中確認自己喜歡思考信仰與哲學問題,一開始為了寫文章回應同性婚姻問題而加入哲學新媒體。好像沒有什麼專長,興趣是倫理學和政治哲學。
陳康寧
馬來西亞華人、臺灣女婿,現為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專長領域是先秦儒道、倫理學、政治哲學,熱愛書法、茶藝與武術,關心世界文明衝突、臺灣的文化主體性、馬來西亞的文化與教育。著有〈台灣是否能發展出自己的民主理論?:以鄧育仁的「公民儒學」為考察對象〉(發表在《思想》40期)、〈倫理與美學的雙環迴中:《孟》、《莊》在當代的修養與批判〉(發表在《清華學報》49卷2期)
許昊仁
北京大學文學碩士,北京大學博士肄業。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分析美學,尤其是藝術定義、藝術存有學和流行音樂美學。
Isabel Lu
朋友大多叫我Isa。中國出生。定居墨爾本。痴迷於城邦與都市的概念。也迷戀自然,三不五時需要隱居。
哲學愛好者。墨爾本大學媒介傳播在讀博士,助教,客座講師。博士本想跨界中國藝術和空間哲學,最終回歸研究數位媒介技術與城市民主管理的關係。關注議題包括數位場所營造、數位民主、公眾參與、行動藝術、信息戰。重點是亞太地區。
黃旭家
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畢業,專長是意識哲學與科學,相信哲學對人改變的力量,在意識哲學的領域可以深入思考自我、身體與環境的關係。
黃烈文(Litman)
香港人,在愛沙尼亞的塔圖大學完成哲學碩士,現在唸博士,專長是語言哲學,也會拳擊和攝影。我是一名素食者,家中養了一隻腦麻痺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