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內心總是很累的你
這些想法/行為隨處可見,看似無害且合理,但這已顯示你有廣泛性焦慮的問題!
這就是大腦的狡猾之處,它讓你相信「需要做些什麼,好讓(不喜歡的感受)消失,問題就能解決」,因此把焦點放在消除感受,但這些行為恰恰增強內心對此的厭惡感,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出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
本書作者馬克.費里曼(Mark Freeman)是一名心理教練,幫助客戶走過情緒與心理上的困難,正是因為過去他也深受廣泛性焦慮、憂鬱症、強迫症所苦,最嚴重時爬樓梯就會想著要掉下去,還會懷疑身分證的照片是不是自己。他能完全地恢復,正是因為他知道改變大腦的方法,不是一昧地釋放壓力,面對接受壓力,接受後果。
首先,你得先知道這樣的模式如何形成?
其實有一個原理可循:這會源於過去一次不舒服的經驗,內心對此做出負面評價,導致不確定感、焦慮、懼怕,任何你嫌惡的感受,為了不再觸發厭惡的感受,會開始出現三種模式的強迫性行為:
處理:取代所不喜歡的感受或思緒。
如:做瑜伽不是為了健康,是讓當下的感受變好。
檢查:消除不確定感。
如:不停滑社群軟體,看別人有沒有按讚。
控制:嘗試避免不喜歡的經驗。
如:撒謊、操縱好讓別人喜歡自己。
其實,情緒穩定的人,從來都不想試著消除、逃避不喜歡的感受,反而會正面體驗那股惶惶不確定的感覺,並與之共處。
然而,多數的現代人都掉入這個陷阱,喜歡給腦中閃過的想法、念頭、感受、思維貼標籤,並告訴自己不應產生或擁有不好的念頭,
像個倉鼠終日在這樣思維、模式中打轉,卻花大把時間游移在過去與未來的懊悔、焦慮,開始迷失了自己,也沒有能力活出想要的人生。
馬克結合了正念與認知療法,整合能快速反制焦慮的方法,如:
* 接納與承諾治療:當焦慮、憂鬱或壓力來襲時,馬上應對的方法。
* 雙重訣竅: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改變大腦的邏輯。
* 認知解離:教你把注意力放在真正該做的事上。
* 信任練習:專注在當下的動作,不再來回檢查。
* 抓住衝動:想要檢查的渴望跑出來時,用正確的方法回應。
馬克也會教你快速實際運用在生活上
1. 啊!錢包呢?!還好還在,那順便檢查一下鑰匙好了
→「我又不是狗,不需要大腦丟顆球,就興奮地搖著尾巴去撿」
2. 反正怎麼擔心也一樣,把焦慮與擔心變成不再在意
→「如果擔心的事情會發生,那就讓它發生吧」
3. 專注完成手邊當下的事情,就不用再懷疑
→「專心地把爐火關掉,因為不會再回來檢查了!」
但是,我們該做的僅僅只是脫離這樣的思維模式嗎?
不,因為長期被負面情緒主導人生的你,還需要一套能完整導航人生的價值觀,讓你所有的行為、思考、動作都能徹底實踐你對人生的渴望。
作者還提供20種練習,強化情緒肌肉,在脫離強迫性行為的同時,可以為情緒自主的未來,開始規劃新的人生。
情緒迷思:
* 那些你覺得「做不到」的時刻,其實改變正要發生。
* 當你想做些什麼,讓這不確定感消失,就是在發展強迫性行為。
* 當你對每一項評價都要做出反應,等於透過對於過去和未來的焦慮來驅動你所有的行動。
* 與其去改變那些讓你難受的事物,我們要讓自己冷靜片刻,使那些事物變得足以忍受。
*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回答大腦丟給我們的疑問?
作者簡介
馬克.費里曼 (Mark Freeman)
曾經罹患憂鬱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症。目前則是一名心理健康教練。
最嚴重時爬樓梯就會想著自己會墜落;站在馬路口,會想著車子朝自己撞過來;連看著身分證都會懷疑照片是不是他的。
他為同樣深受焦慮與恐懼之苦的人,建立一套鍛鍊情緒肌肉的方法,不僅能覺察當下的情緒,更能建立長期的心理健康。
譯者簡介
尤采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從事口筆譯工作逾十年,現為專職自由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