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作文:國中實戰篇
.《笨作文》30篇題目都是師大心測中心不斷研發的測試題,題題都有代表性。只要反覆實戰練習,學好這套基本功,上到考場,最短時間內,也能自然下筆,寫出好作文。
.《笨作文》是一本針對國中會考脫胎換骨的應考策略,標榜的就是要讓你「馬上」操作,一看就懂。
.《笨作文》不提供任何優質的範文,旨在幫助學生獲得心法,寫自己想寫,寫自己要寫,寫自己會寫。憑自己本事寫出來的文章就是自己的最佳範文。
面對作文題目,下筆為文前,為何常常容易陷入語意不清、表達不出本意的困境?
在手腳冰冷、手足無措的窘境下,如何冷靜地面對題目,擺脫腸枯思竭的痛苦?
寫作一篇文章容易,但是,寫作一篇好的文章則必須歷經千錘百鍊的過程才可得。這是一本教導中學生建立正確作文態度、如何作好一篇不落俗套文章的學習寶典。它強調不依賴範文,旨在幫助學生寫出有自己味道的「自在文章」。
《笨作文》的「笨」,旨在期勉同學以實實在在、按部就班的態度學習作文章。
林明進老師教我們作文力的培養,首重以下五項要點──
馬上審題:審題要有真功夫,大處小處不馬虎,題目不能模糊,題意務必清楚。
馬上立意:建立文章有靈魂,一新耳目找竅門,靈感激盪乾坤,開發創意真神。
馬上構思:構想思考畫藍圖,四面八方找思路,統整全篇脫俗,設計變化自主。
馬上選材:素材求精不求繁,篩選貴嚴不貴多,選對不如選好,選俗不如選新。
馬上布局:起承轉合不呆板,有鳳首有豬肚也要豹尾,有章法有安排也要謀篇。
全書精選30篇經典題目,以運思的完整步驟作分析,強調接到一篇作文題目,如何從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布局,到直接進行寫作,快速養成一套具體有效的實戰策略。
林明進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解析,為學生畫出寫作的每一個細節和重點,指點出學生寫作時容易犯下的通病,幫助學生找到實用且有益的作文訣竅。
生活經驗是寫作最佳的取材場所,圍繞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俯拾即是,好好運用本書五項訣竅,大膽從自己的心路歷程思索、觀察和想像,反覆練習。有了這些訓練,你已獲得了作文的基本心法,加上平時個人的閱讀累積,自能寫出一手滿分好作文。
名人推薦
大學教授,中小學校長、教師,國文輔導團,家長會長,基金會,補教名師聯名好評推薦!
從考題出發,帶領學生認識題目,理解題目,再引導學生如何組織材料,寫成一篇好文章。本書的心法與原則,是國中作文教學,以及學生自學的最佳參考。──作家、建中國文科教師 凌性傑
以作文教學──「培養自然而然的寫作力」風靡兩岸的林明進老師,累積近40年的教學經驗,針對國中生應考作文提出最自然、最健康、最踏實、最有效的寫作引導策略。《笨作文》篇篇精采,開發靈感,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好作文,我們一致推薦。──台北市建中國文科歷任主席:周杏芬、姜廣艮、施美慧、凌性傑、章瓈文、陳怡樺、楊玉玲、劉昭敏、羅安琪
作者簡介
林明進
獲獎:
臺北市語文類特優、優良教師(2015年、2013年)。
教育部語文類教學卓越獎(2005年)。
趙廷箴文教基金會第一屆高中最優良國文教師(1993年)。
經歷:
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特聘語文審修委員。
曾任國教院TASA國語文題庫評審委員。
曾任教育部高中國文課程修訂委員。
編撰教育部「基測國文作文策略與實例」。
國語日報社語文中心寫作班國中組教材編撰總召集人(1999~2016年)。
曾任南一書局高中國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十餘年。
曾任大學學測、大學指考國文科答案研判委員十餘年。
曾任全國暨臺北市國語文競賽各級作文評審十餘年。
現任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三十餘年。
上海「語文學習」高考作文臺灣特約撰稿(2004~2015年)。
《幼獅文藝》青春點名簿專欄作家(2015年~)。
《商業周刊》部落格專欄作家(2015年~)。
講座:
全臺高中、高職、國中、國小各級教師作文演講(1999年~),已超過2000場。
台北市奉元書院講師「學庸」(2014年)。
台北市金石堂龍顏講堂「四書講座」(2016年)。
北京辛庄師範、瀋陽華德福國學講師(2013~2016年)。
北京奉元書院種子教師培訓講師(2015年)。
中華誦(中華書局)專聘各地國學講師(2015~2016年)。
北京北大、石家莊、上海、成都、廣州、深圳、廈門、杭州、瀋陽、長白山、長沙、河北、山東、武當山國學──「論語」、「大學」、「中庸」、「易經專題」、「作文講座」等(2013~2016年)。
著作:
《創意與整合的寫作》、《理解與分析的寫作》、《林明進作文教室──訓練篇》、《林明進作文教室──技巧篇》、《大塊齋讀易筆記》等書。合編有《大考語表寫作─順理成章》、《成語辨正辭典》、《古文觀止鑑賞》等書。
散文集:校園散文暢銷書《學生》、《學生2:溫暖的手勢》(麥田出版)。
已在北京出版的有:
散文集:《學生》20140101(北京中信)。
《學生的故事》20150701(北京中國文聯)。
作文集:《培養自然而然的寫作力》系列四書(北京中國文聯)。
相關著作
《學生2--溫暖的手勢》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