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之推動,旨在將教學的場域由學校擴展至社區,讓課程教學與豐富多元的社區資源結合,使孩子在自己居住生長的土地,透過潛移默化的學習,分享經驗、交會心靈、轉化能量、創造成長,營造社區永續發展的潛在機制,達成「社區總體營造」的終極目標。「社區有教室」自八十九學年度起於台北縣北海岸四鄉鎮中小學推動實施以來,已開啟了另一波教育改革思潮的新氣象與新契機。

本書收錄了台北縣七所國民中小學實踐「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的經驗,包括:萬里國中〈從海洋看陸地〉、烏來國中小〈築夢泰雅部落教室〉、東山國小〈好山好水好社區〉、坪林國小〈坪林舊橋風華再現〉、鼻頭國小〈永不凋謝的野百合〉、老梅國小〈迎向夏陽的天人菊〉、乾華國小〈山與海的對話〉。這七所學校近幾年來的課程經驗,一方面跳脫了傳統鄉土教學以地方史地為主的片面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將社區資源有效轉化且融入到各學習領域的知識結構之中,從而逐步發展出真切且本土的地方課程。期盼藉由本書的出版,與全國各校分享實際的課程發展歷程與經驗,並提供未來持續推動課程改革的建議與參考。

這是條人跡較少的路!

人的自我意識內,總有某種否定力量在干擾。
我們不再相信夢想,所以無法給孩子夢想。孩子的夢想無法實現,是大人的努力不夠!
我的故鄉在屏東,那裡曾經有我童年天真爛漫的歡笑,也有我年少美麗輕狂的夢想。十八歲那年我負笈北上,在台北這個繁華的大都市,補習、求學、當兵、戀愛、結婚、生子、就業,屈指算來,已近三十年了。但對我來說,台北永遠只是個暫時的居所、漂泊的港灣。正如那首歌所說: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年清明回屏東老家掃墓時,總覺得離家鄉似乎愈來愈遙遠了。因為台灣的農村,已非農村;台灣的「鄉下人」,已不是我小時候所熟悉、所認識的「鄉下人」;而「故鄉」,也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故鄉」了。台灣的變化如此快速,且多往壞的方向改變,連讓人喘息、換氣的片刻都不給。
悲哀的是,過去台灣的教育,正是一個讓人逐漸忘記故鄉的過程。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之中,什麼樣的教育內容,才有助於學習者安身立命、實現自我、並發展批判意識?批判意識的發展,要能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方式,看到自己存在的「處境」,且看到構成這些處境的「界限」。
當這個世界混亂,其實就是「你」跟「我」混亂,因為這個世界是由你跟我組成的。然而,人終究將為「希望」所引領。

「社區有教室」,是一個希望,一種嚮往;是一連串創造記憶的遊戲,也是一步步尋找故鄉、探索生命、再造家園的過程。人,不可能會去懷念她/他不熟悉的事物;但,「社區有教室」,不只在緬懷過往,同時它也在創造未來,讓人不經意到了某種年紀時,還有緬懷的去處、夢想的可能。
「社區有教室」,要求課程的簡約。簡約比複雜的難度還要高,因為加上素材容易,減掉龐雜,卻需要更深刻、更敏銳的美學素養與睿智的判斷。因此,「社區有教室」,樂見教育工作者能夠「從大處著手」、「由小處做起」,且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放慢腳步,進而水到渠成。
「社區有教室」,強調土地倫理,親近自然;其前提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進而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展現生命的活力。而大自然不只需要被尊重,更需要被當成一份神聖崇高的恩寵。
「社區有教室」的基本主張是「在地性行動」、「全球性思維」;秉持著從「地方學習」、向「生活者學習」的傳統精神,鼓勵老師積極進駐社區,和地方深切的互動,探索社區生活應有的姿態;重視孩子「到田野學習生活」,體驗「地方文化的生活圖像」,並將生活的切身課題帶入課堂,尋求解決的無限可能。
「社區有教室」,是條人跡較少的路!而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我們處在什麼位置並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正向什麼方向移動。溫柔的校園,優雅的社區,造就高貴的心靈、美麗的人生。這不正是妳/你我夢想的教育國度?
地方,是教育的最佳場所;社區,是學習的幸福園地。
「社區有教室」,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因為沒有人是能夠被放棄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