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的蒙馬特Ⅱ
巴布羅的佔有欲與專橫,逐漸形成牢籠困住菲儂。
她在令人窒息的愛情中尋求出路:讀書、畫畫,甚至領養了一個小女孩。
但是養育小女孩所帶來的衝突,卻埋下了決裂的導火線。
《亞維儂的少女》開啟畢卡索創作全新風格——立體派時期,
此時他就像一匹蓄勢待發的野馬,除了馬諦斯之外,沒有人能與他並駕齊驅。
所有人,將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忘……
好評推薦
好故事,若有好的說書人來述說,更能引人入勝。漫畫編劇其實也是說書人,《畢卡索的蒙馬特2》一如《1》,有結構嚴謹又細節生動的劇本,令讀者如我,充分感受到人物的迷惘與精明、狂暴與溫柔。 —作家 韓良憶
男人在high art幻影裡妄想爭權奪語統治世界的黃金巴黎,菲儂脫逃、菲儂愛、菲儂痴迷、菲儂丟棄。在多年之後依然被畢卡索筆下的顏色所支配歷史分野的現在,《畢卡索的蒙馬特》終於還菲儂之眼、以菲儂肉身涉險,帶我們重新經歷如夢遊般真正立體的時空,方知最神聖且世俗至美的並非藝術,而是千萬個踏遍紅塵終不悔的愛神菲儂。—作家 羅浥薇薇
創作者將身心拋進幾近絕望的苦難中,捶打、淬鍊,畢生追求著「突破」,在到達看不見的終點之前,不能停下腳步,一旦停滯就輸了,而我們從不認輸。
一個人到底可以為了藝術犧牲到什麼程度?畢卡索付出了愛情。
在藝術面前,愛情就跟凡人一樣平等。
一個人又能為愛情付出多少代價?菲儂賠上了人生。
原來,愛情跟藝術一樣,讓人為之生,也為之死。 —漫畫新秀 61Chi
縱然這一段接著一段撲朔迷離的男女關係有歡樂喜悅,也有失意哀傷;有狂野激情,也有憂鬱孤獨,卻都成為畢卡索創作生命中源源不絕的養分。甚至有人說,這些女人才是造就畢卡索偉大事業的繆思與推手。 —藝評、獨立策展人 張禮豪
在這章節裡頭,我們看見畢卡索的脆弱、恐懼,以及掙扎……他成為先知,清楚自己的偉大,也知道作品將會流芳百世,更明白身邊沒有一個人會久留,變成一個既冷酷,又熱情擁抱人群的「大師」。 —畫廊經理、歐漫譯者 喬一樵
作者簡介
編劇/茱莉.碧蒙Julie Birmant
畢業於布魯塞爾表演藝術及傳播技術學院(INSA),之後成為導演,替比利時法語電視台(RTBF)製作科普紀錄影片,主辦好幾期在專業人士之間頗有名氣的《戲劇替代》(Alternatives Théâtrales)期刊。
在日本待了一段時間才返回法國,她先替法國文化電台(France-culture)協助撰寫露西安‧阿頓(Lucien Attoun)的戲劇新聞,刊登於《流浪者筆記》(Carnet Nomade),她成為劇作家兼幾個戲劇節的主筆,包括南西和巴黎夏日街區的《過客》(Passages)雜誌,最後成為法國文化電台創意紀錄片的製作人,製作亞蘭‧凡斯登(Alain Veinstein)的深夜驚奇(Surpris par la nuit)節目。
曾擔任《女性的瘋狂》(Drôles de femmes)漫畫編劇,紀錄並勾勒出群眾當中不同女性的形象,本書由凱瑟琳‧莫里斯繪圖,於2010年由Dargaud出版社發行。她目前正在籌備下一本漫畫的發表。
漫畫/克里蒙.烏博希Clément Oubrerie
生於1966年,在高等繪畫與建築學院(ESAG)畢業後,搬到美國兩年,出版最先的幾本兒童繪本。返回法國又接著出版四十幾本繪本,與伊莉莎白.孔布斯(Elisabeth Combres)及佛羅倫斯.提拿(Florence Thinard)合作的《新聞千字》(Mille Mots de l’info)獲得2003年蒙特勒伊(Montreuil)的年度出版品大獎。
2005年出版《象牙海岸的阿雅》(Aya de Yopougon)是他第一部漫畫作品,該作編劇為瑪格麗特.阿布耶(Marguerite Abouet),兩人聯手摘下2006年安古蘭的新作獎。這系列的作品大受歡迎,總共五 部,被譯為十五種語言。接著又改編雷蒙.柯農(Raymond Queneau)的經典作品《地鐵裡的莎姬》(Zazie dans le metro)。
同一時間,由於接觸到3D技術,他嘗試創作動畫,創作出「哞哞」(Moot-moot)裡頭艾瑞克與韓奇這兩隻羊的角色,並得到2008年安錫國際動畫節「最佳系列動畫」殊榮。之後他與尤安‧史法 (Joann Sfar)及安東.德雷斯佛(Antoine Delesvaux)成立動畫工作室,完成兩部完整劇情片:拉比貓(Chat du rabbin,2011)與象牙海岸的阿雅(Aya de Yopougon,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