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海上的世界地圖:歐洲航線百年紀行史1861-1964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前期,日本人前往歐洲主要有三條路線,歐洲航線、西伯利亞鐵路和經由美國。其中最多人利用、對日本人認識世界影響最大的,應該還是歐洲航線。……在香港可以體會「英國人令人驚嘆的東方經營」,在新加坡可以目睹「日、英兩國的勢力」。進而,行經每個停靠港,一路往歐洲前進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刀和匙的拿法、西式浴缸的使用法」和一點簡單的英語。也就是說,歐洲航線負起了「船中大學」的角色,路途中可以研究「洋行學」。──和田博文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中後期開明治維新後,日本人開始迎向全面的西化。此時除不斷有西方的人、事、物傳進日本,日本人也透過定期開向歐洲的船班,開啟屬於日本人的「大航海時代」,繪製他們心中的「海上的世界地圖」。

類似像「土佐丸」這類的海上郵船,航程中會經過東亞、南亞、中東,再轉進地中海來到歐洲,航程可能會多達兩三個月。途中也會經過像上海、香港、新加坡、檳城、亞丁、蘇伊士、塞得港、開羅、拿坡里、馬賽、直布羅陀等諸多停靠港。每一回的靠港對日本船客來說都是異文化的衝擊,是充滿驚奇的新世界。

在這些船客中,有正式遣歐的使節團,有伊藤博文等政要名人,有東鄉平八郎、乃木希典等將領,也有像金子光晴這類的文人。當他們來到西方人在亞非的殖民地,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時,他們可能對科技進步的西方人感到欽羨,也可能對「未開化」的亞洲和非洲人感到同情或鄙夷。自此,日本人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開始追尋海外帝國之夢,定位日本人在亞洲、在世界的位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簡介

和田博文
一九五四年生於橫濱市,神戶大學研究所文化學研究科(專攻文化基礎論)博士課程肄業。曾任東洋大學文學院教授,倫敦大學SOAS客座研究員,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後,中國的研究所客座教授等。著作有《西伯利亞鐵路紀行史:連結亞洲與歐洲的旅行》(筑摩選書,第三十九回交通圖書獎)、《飛行之夢:從熱氣球到投下原子彈1783-1945》(藤原書店),在台的出版作品則有《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蔚藍文化)。

譯者簡介

陳嫻若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從事編輯、翻譯工作多年,譯作等身。在馬可孛羅的翻譯出版品有《喜樂京都》、《奈良街道風情》、《不滅之書》、《走一號線北上》、《闇的美術史》、《辣椒的世界史》等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