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與超自然象徵系統間有著動態性的調控關係,宗教活動創造出了具有正當化父權身分意義的象徵資源,和產生出能安定化父權體系的靈性資源。進入當代社會,兩種宗教資源成為具有累積性和可交換性的資本。象徵資本的累積,仍以地方社區為累積和擴散中心,但有了新的文化資產的形式,行動者也有了更大的主動性來動員資本。而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不帶宗教色彩之後,宏觀層次出現了「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宗教層面相應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和與世俗層面相容的特徵。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傳統的靈性資源,鑲嵌到這個宏觀結構中,頻繁靈性資本的累積與交換已是其新的樣貌。《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正是以理論討論與個案研究,描繪出以上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圖像。

作者簡介

作者: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本土慈善行為、地方社會組織等。出版專書有︰《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1999)、《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2004)、《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2009)、《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2013)等。並譯有焦大衛(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和島?進(Shimazono Susumu)《由救贖到靈性》(與姚玉霜、陳淑娟合譯,預計12月出版)等多本學術經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