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就好,何必快樂
當代最好也最具爭議性的作家
珍奈.溫特森
入選英國《衛報》21世紀百大書單
《紐約時報》過去50年以來最佳回憶錄
「單獨讀這本書並不會減損其鋒芒……本書是利器,開過光,刀尖沾的是自己的血。這也不是形容詞,她也算死過一次。」――李屏瑤
▌2016年BBC全球百大女性
▌2016年入選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
▌2006年榮獲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2018年再獲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EB)
▌2019年入選曼布克獎
繼暢銷半自傳成名作《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後
最深入生命內心的完整自傳
★2019年獲選《衛報》「21世紀百大書單」
★《紐約時報》50年來最佳回憶錄
★2012年亞馬遜書店編輯百大選書
「我曾經想過―─
如果我不能好好地活,就要去死。」
「為何女性會受限於任何人或事?為何女性不該對文學懷有野心,對自己有所抱負?因此,我寫了一本書,出版它,得了獎。還站在電話亭裡,和母親滔滔不絕談論文學,爭辯女性主義。」
一本關於失落與愛的回憶錄,兼具散文的優雅和小說的戲劇性,展現了文學與愛的顛覆力量。得不到愛的孩子,如何保有原始的生命力,在文字裡發現嶄新世界,在閱讀中找到慰藉,日後藉由書寫發展自己的語言,進而創造出作品,以及最終,創造出自己的生命。
「我必須能夠說出自己的故事。人生本是部分真實,部分虛構,而且永遠是個改編故事。我因為書寫而找到出口。」
珍奈.溫特森在只擁有六本書的家庭長大,與母親的關係緊張卻疏離,性別認同的課題使她更格格不入。幸好上了大學,文學為她打開全新世界。成名之後,她得知自己是被領養的孩子,失落感排山倒海而來。她尋找生母下落,這又是一段面對傷口的黑暗過程,直到她有勇氣穿過種種冷漠、忽視、孤單的記憶,仔細辨認諸多感覺,熬過內心惡獸的折磨,她才終於能藉由書寫來面對事實,承認自己是一個被領養的孩子。
「傷口是一種象徵。原本屬於你的東西,你不能否認。拋出去的總會返回,會清算、會復仇,或許也會和解。一定會歸返。傷口會把你帶到那裡。傷口是血的痕跡。」
歷經一段與內心黑暗進行險惡角力的時光,她逐漸領悟:她以為自己一直得不到愛,其實她也一直不懂得如何愛人。其實對自己的愛就是對生命的愛,值得你用盡力氣像鮭魚一樣逆游而上;而傷口是你永遠的身分,如果你試著清理它,也許它會先來復仇,但最後,傷口就是帶領你回家的印記。
作者簡介
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1960年1月,被溫特森夫婦收養,在小城阿克寧頓長大。養父是工廠工人,養母為家庭主婦。家裡只有六本書,包括一本聖經和一本《亞瑟王之死》(Morte d’Arthur)。讀到《亞瑟王之死》,開啟她閱讀和寫作的熱情。
養父母希望她長大後從事傳教工作。可是她後來進入女子中學,十六歲離家出走,一邊打工一邊讀書並申請大學。然後愛上一個女孩。遇到一位老師收留。一年後,取得牛津大學入學許可。進入牛津後,從姓氏字母A的作家開始閱讀,立志讀遍英國文學,直讀到Z字頭作家為止。
大學畢業,進劇場打工。23歲撰寫第一本充滿自傳性質的小說《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一舉奪下英國惠布瑞特首作小說獎(Whitbread Award for Best First Novel),自傳《正常就好,何必快樂》被列入英國《衛報》21世紀百大書單, 《你的身體,我的時間之書》(原名《筆電愛情》)為溫特森性別故事中的收場白,也是集大成之作。
創作生涯裡獲獎無數,而她傑出的文學成就,更於2006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章OBE。(此為超過百年歷史的英國授勳制度,迄今獲此殊榮的作家包括JR托爾金、阿嘉莎.克莉絲蒂、JK羅琳等人。)
溫特森具有十分豐沛的創作能量。她將人生中最重要的幾個命題:自我認同、愛的追尋、性別爬梳,都投射進作品之中,交織出深刻動人的故事,而這幾個命題,也成為了她寫作上永恆的主題。
譯者簡介
三珊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主修英美文學。
曾任英文報紙記者,喜歡嘗試生活的各種可能,在文字和翻譯中找到快樂踏實。
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首獎。譯文賜教:sunsunsh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