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早安,我心中的怪物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大野狼與祖母是同一個人,
小紅帽該如何順利長大?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蘿蕊‧葛利布力薦——

吉爾迪娜堪稱是一名極為出色的治療師與作家。本書精采地捕捉到心理師被允許進入人們生活內在層面,同時看著人們逐漸成為自己該有的樣子時所帶來的意義。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凱瑟琳‧吉爾迪娜遙想她開業的第一天,便滿懷抱負期待以一身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踏進診療室的第一位個案就跌破她眼鏡,不僅拒絕分享家族史,還對何謂壓力沒有任何概念。從這名個案開始,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讓病患痊癒,不如與個案一起解決問題,引領他們來到理解自己的大門前——重要的是,陪伴病患直到他們願意走向自己的那一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為一名心理師從新手到年屆退休的二十五年間,不斷在心理學理論與臨床實作間犯錯及調整的過程。作者也記錄下五名來自不同種族、性向及階級的個案,他們在童年曾被遺棄、忽視、虐待,甚至遭受慘絕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雖然看似成功克服逆境順利長大,童年的創傷卻在某刻甦醒,使他們的人生再度迷航——

|一位以為心理諮商能迅速緩解生活壓力,以便治療皰疹問題的美麗女性,
意外揭開的是兒時慘遭父親遺棄,
獨自帶著弟妹在加拿大北方生存的悲慘經歷。

頑強求生的她視情緒為「有錢人的奢侈品」,
不允許他人,甚至是她的治療師,表露一點同理與同情。

|飽受性功能障礙困擾的華裔樂手,
五歲以前皆被視錢如命的母親獨自關在閣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以音樂撫慰自己,更成為樂手感動無數聽眾,
母親卻不斷將他對音樂的喜愛,貶低為西方墮落的象徵。

直到在診療室裡,
偶然觸及母親兒時在越南鴉片館受虐的不堪經歷,
解開兒時未能建立的情感依附如何影響他的生理。

|加拿大寄宿學校種族滅絕政策的受害者,
離開了家也背離了原住民傳統獵人文化,
成為一名戴著白色面具卻連妻兒意外身亡都了無情緒的盡責職員。

面對一位白人心理師,他能夠不講任何一句話長達三個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他們之間的隔閡,
也代表了心理諮商背後的白人文化傳統,
處處都與原住民的世界觀有所不同……

|擁有一位長年將殺人魔泰德・邦迪視為楷模的父親,
在脫離父親性虐待的魔掌後,
面對的是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創傷觸發點,
與接連不斷的閃回症狀。

在診療中看似迅速好轉的她,
一天卻以完全不同的人格出現在會診室。

作者才驚覺為了維持身心的平衡,
她以多重人格來應付生活中出現的挫折,
是一名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超群智商於一身的罕見病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於WASP白人菁英世家、曾旅行全世界的年輕古董商,
一天卻突然害怕搭機飛行,甚至到了危害公司營運的地步。

在童年老家那座豪華的宅邸裡,
等著她的是如同《白雪公主》後母一般的母親,
以及在外是成功的企業家,在家卻總躲在地下室瑟縮發抖的父親……

已執業二十五年、經驗老道的作者,
未曾料到那段治療她父親失敗的「婚姻諮商」經驗,
會回過頭來成為她在這段治療裡最嚴重的失誤。

看一名專精精神分析理論與談話治療的心理師,如何在五段如同犯罪小說一般詭譎的人生經歷中,成功引領他們直視成長過程中無意識間留下的傷痕,打破既有認知框架與情感模式,從麻木到學會感受情緒。這些個案也讓作者看見心理學與自身創傷的盲點,突破智識的限制與文化的藩籬,走上療癒心智與性靈的旅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簡介

凱瑟琳‧吉爾迪娜(Catherine Gildiner)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1948年生於紐約劉易斯頓(Lewiston),1970年移居至加拿大。於多倫多維多利亞大學完成心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後,成為一名私人開業的臨床心理師,從業超過二十五年。曾為多家報章媒體撰寫文章,也曾在加拿大女性媒體社群《Chatelaine》開立專欄。著有自傳《太靠近瀑布 》(Too Close to the Falls)曾於加拿大、美國與英國出版,亦著有小說《誘惑》(Seduction)。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大學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近年的譯作有《再思考》、《哲學大爆炸》、《冷思考》、《男人的四個原型》、《死亡禁地》、《復活》等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