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迷思
暢銷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列維廷等人力薦!
天然的最好?有機的更讚?包裝上的成分表越長越糟糕?
一項食品對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為何科學家頻頻改口?
科學研究持續進展,健康主張推陳出新,網路資訊眾說紛紜……
總覺得健康資訊自相矛盾,令人你深陷選擇困難?
——選這本書是正解!
*****
你是否經常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類似底下這樣的對話?
A:「我只買有機、天然、原型、沒加工過的食物。」
B:「這些詞其實沒有意義。」
A:「化學物質就是不好。」
B:「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化學物質。」
作者翟登認為,與其糾結在「化學物質」的字面定義,不如試著回應許多人真正憂慮的事:有些化學物質有害健康,但很難知道是哪些。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有的用在身上,有的吃進體內,也難怪大眾普遍關心化學物質會如何影響健康。然而充斥媒體的各種相關新聞,不僅常常沒能讓我們找到解答,反倒令人心生更多疑慮,感到無所適從。
***
由於道德考量衍生的實驗規範,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受到不少侷限,在釐清兩件事物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聯時,常常遭遇會扭曲結論的七大坑洞,分別是:
(1)欺騙:雖然並不常見,但有些研究者會造假。
(2)基本數學錯誤:科學家是人,計算也會出錯。
(3)程序錯誤:計畫或執行研究時出錯,搞砸整個研究。
(4)隨機性;隨機的結果有時看來煞有介事,產生誤導。
(5)統計欺瞞,包括以p值決定兩事件關聯時操作p值。
(6)受干擾關聯。有些事物雖然相關,卻不是因果關係。
(7)研究設計(觀察研究或隨機對照試驗)。
科學不斷追求進步,新知因而推陳出新,因此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提供權威的解答,言之鑿鑿的告訴你「該吃這、不該吃那;要這樣做,別那樣做」,而是藉由揭露科學研究的數據產生過程,教您學會怎麼更中肯地看待健康新聞。
作者簡介
喬治‧翟登(George Zaidan)
喬治‧翟登是科學傳播工作者、電視及網站主持人暨製作人,曾製作國家地理網路節目《成分》(Ingredients),並執導MIT網路節目《科學大聲說》(Science Out Loud)及參與撰稿。他的作品曾經刊載在《紐約時報》、《富比士》、《波士頓環球報》、《國家地理雜誌》、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鹽》、NBC的《宇宙日誌》、《科學》、《商業內幕》和Gizmodo。翟丹目前是美國化學學會的執行製作人,《成分迷思》是他第一本書籍作品。
譯者簡介
甘錫安
由科學界踏入「譯界」,現為專職譯者。曾擔任Discovery頻道與資訊雜誌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與《BBC知識》等雜誌翻譯。書籍譯作包括《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暗池:人工智慧如何顛覆股市生態》與《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策的11堂邏輯課》等。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台灣頭基隆,熱愛吸收各類知識,正努力朝「全方位譯人」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