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建築與人生作品集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與人生作品集》爲《論休閒》《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讀建築》《關於坐下這件事 》四冊套書

 

《論休閒》

你知道一周工作幾小時,但你可知道一周休閒幾小時?
休閒讓我們得享自由,或者更忙更累?
什麼都不做的休閒方式,讓你有罪惡感嗎?

周休制度並非突然就通行全球,一周七天又是誰訂定的呢?
我們一向認定屬於自己的閒暇時光,真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嗎?
你為了工作而休閒,或者為了休閒而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周休二日帶動了早午餐,以及周一運動傷害門診?
周末是不是只是物質主義文化狡猾的行銷伎倆,是促進消費的詭計?
又或是用來治療職場生活空虛乏味的虛假安慰劑?

「感謝老天今天終於是禮拜五!」
「Thank God It’s Friday.」
TGIF這句六O年代的流行用語,至今依然跟得上時代,可見我們是多麼渴望周末的到來。如果一個禮拜只有三天,我們豈不更開心(真的嗎)?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工作,是為了得享休閒。」
但亞里斯多德所談的休閒,是一種什麼事都不做的自由,
跟我們現在企盼周末從事的休閒,是一樣的嗎?
今日所熟悉的「周末」制度,是怎麼出現的呢?
兩天制的周末得以落實居然是因為經濟大蕭條?
休閒活動是一種展示社會地位的方法?

黎辛斯基娓娓道來從古羅馬時代、啟蒙時代到今天的「周末」與「休閒」發展史,挖掘「周末」的起源:如何從工業革命時代的工人周一休息,慢慢演變成今日熟悉的周末制度。在周末,我們睡大頭覺、打扮有別平日、外出郊遊、補足運動時數……我們成了不一樣的人。周末已經不是什麼都不做的休閒時光,反而成為非做點什麼才不顯得懶惰的日子,我們認為有責任填滿空閒時間。拜科技進步之賜,工作需要的技術愈來愈低,原本可以提供的成就感,漸漸必須轉嫁到休閒活動上,所以,我們對休閒的「內容」愈來愈賣力,甚至凌駕工作。究竟,我們是為了休閒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休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剖析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架構,重新審視休閒對我們產生的深邃影響,幽默又睿智讓我們對於一向認定屬於自己的時間,有了不同的觀照。即將到來的周末,你打算「如何」休閒呢?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

國際建築大獎「文森斯庫里獎」得主
暢銷書《讀建築》作家
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
對城市娓娓道來的深情關注與再思考

 

◎初版書名:流動的大都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城市,是你我生活的重心?或者逃離的主題?關於城市,我們想要的、真正需要的,以及可以打造的,會是什麼樣貌?黎辛斯基再次以文學的底蘊、堅實的案例與洞察的分析,引領我們看見城市流動的生機。

超高建築雖然展現建築家的能力,也提供地標,但這些建築物的出現,究竟是現今環境的「需求」,或只是心態扭曲的「建築競賽」?
整體的規畫與個別的建築競賽,何者才是影響城市定位的指標?一座城市的好壞會否因為一兩座建築而被徹底改變?從古根漢美術館的畢爾包效應我們得到何種啟示?反思101和台中歌劇院是否為成功的城市行銷,還是僅在追求一種扭曲的建築觀念?

不斷變化的城市,是都市設計者創意能力的體現,或是居民切身需求的投射?
城市是人類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安全、社會互動,所形成的聚落型態。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沒有城市,文藝復興、工業革命都不可能發生。20世紀初開始有「城市設計」這個職業,從城市美化運動、柯比意的光輝城市構想,到雅各布斯重新審視市中心生活的樂趣,對當時及後世留下重大影響。

我們「想要的都市」是否等於我們「真正需要的都市」?
城市設計的認知可溯源自舊石器時代,隨著科技文明發展出更豐富多元的思維,也反映出時代的需求。例如古希臘人營造的是半天就可以走完的生活型都市,中國長安的整齊街道除了防衛,更是具體表現國力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時至今日,城市與我們的關係愈來愈複雜,究竟城居好或郊區優?油價上漲、經濟衰退又如何影響購屋選擇?聚居於城市將比鄉村更有經濟效益,也有助於改善地球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本書,不只提供關心城市發展的決策者參考,也更提醒與城市起落息息相關的我們諸多省思,更可以讓喜歡造訪世界著名建築的旅人學習重要的知識與樂趣。

 

《讀建築》

國際建築大獎「文森斯庫里獎」得主,當代建築大師黎辛斯基一次解構建築全貌。

我們生活於其中,但建築對我們來說仍舊是個謎。本書帶我們走入幕後,完整揭開建築的面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的美令我們感動,使我們畏懼,它不僅是生活空間也可以是公共藝術。我們生活於此,但卻不懂它的意義。看似不須經過語言翻譯即能欣賞,但建築其實一如文學作品般複雜,其落成需要兼顧實用性與藝術性,考量立即影響與長期用途、周遭環境與內部構成。但鮮少有人具備理解建築的基礎知識與視角。

本書從倫敦戰爭紀念碑、雪梨歌劇院討論到住宅、私人招所,以發想、平面、風格等十個核心主題切入。讀者將透過近百棟作品、140張照片,一窺柯比意、皮雅諾、貝聿銘、安藤忠雄等無數建築大師如何構思與創建他們的設計。黎辛斯基以其特有的人文筆調和歷史脈絡,帶領我們「閱讀」平面圖,他告訴我們建築物如何回應它們所在的環境,以及最微小的細部──如樓梯欄杆──如何能傳達建築師的願景。透過本書,將可更了解建築背後的意義,進而學會如何觀看一棟建築。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十個主題:
‧必須具備的基本概念╱發想、環境、基地
建築的藝術性與實用性往往彼此角力。偉大建築師菲利普‧強森在自家房子裡被蚊蟲叮咬了六十年,竟是為了不想裝紗窗,因為紗窗有違他的「美感」。
但建築除了傳達建築師的觀念之外,也必須和周遭環境配合。建築基地更與光線方向、街道上行人動線、景觀視角等密切相關,成為設計建案時無法忽視的要素。

‧炫奇或實用,大師各自堅持的技藝╱平面、結構、皮層、細部
從平面圖裡可以看到什麼?傳統的對稱概念與軸線運用是否必然?近年再次復古興盛的粗獷主義等建築方式,在表現建材之餘,對於建築本身的功能面是否產生不良影響?至於唯一可以讓建築師「大顯身手」的細節裝潢,柯比意等大師又為何選擇忽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案例學會如何欣賞建築╱風格、過去、品味
建築風格總是不斷延續與復興,影響力更彰顯在可存續百年的好建築身上,深知建築的過去如何重要的黎辛斯基,在此討論風格的誕生與影響,擁有個人風格的建築師是可以帶來更多商機,或者被自我風格侷限?而不喜歡談個人風格的新一輩建築師,實例證明,他們死後還會有人記得嗎?風格時常來自建築師的個人品味。但被視為如同流行文化的品味,是否僅是感官的產物,只能不斷被挑戰,然後消失改變?

每一棟好的建築,如同藝術品一般,都有自身的標準。本書提供檢視、理解這些標準的工具,帶領讀者看見建築師如何在平面圖與環境、歷史與潮流風格、細部與結構之間選擇自己的立場。不論你是否具有建築專業背景,不論你是建築使用者或參與者,都可藉由理解本書解構分析的多重面向,找到觀看一棟建築的不同方式。不妨睜大眼睛,瞧瞧你我周遭多樣的建築,聽懂它們在說什麼。

 

《關於坐下這件事》

「椅子只有在人坐下的那一刻才真正完整。」——漢斯‧韋格納/家具設計大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暢銷書《讀建築》作者黎辛斯基的椅子微物史
◎林東陽(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創辦人、韋格納收藏家)專文導讀

最早的椅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一個人的價值觀、品味,從椅子就看得出來?
主席的英文為什麼是chairman?

◆平民席地而坐——坐姿的演變
「請坐。」
一開始,我們都習慣席地而坐。東漢末年椅子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文獻記載之中。但一直要到唐代,椅子才開始全面進入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中。這代表物質生活的轉變與進化,本書從椅子的角度探討了這些變化背後的重要推力與意義。

◆從實用到時尚——椅子的演化與歷史意義
埃及象形文字「可敬之人」

歷史上,椅子也是階級的象徵。在古埃及,只有權貴階級有資格坐在板凳上。古羅馬的折疊凳是在儀式上給執政官坐的,專屬座位的傳統延續到了文藝復興甚至十八世紀,以至於現在英語中的主席、會長被叫做「椅子人」(chairman)。椅子不僅是休憩的用具,更是身分地位的證明。

歷史也造就了各類椅子的發明:從工匠製造走向工業化、精緻藝術與家具結合、新材質的發明、使用者的態度與品味的變化都大大影響了椅子的樣貌。對發明者來說,如何在實用與美感間抉擇也是一大難題。伊姆斯與韋格納等設計大師的作品到今日仍對家具製造有深遠的影響。對使用者而言,如何選擇椅子與如何使用椅子(翹二郎腿、端正的坐姿),反映了我們態度與希望給予他人的形象:追求舒適、展現地位,或是僅僅是包覆的安全感?

微物史專家黎辛斯基在本書中呈現了椅子這個相當重要但經常被忽略的物件,也用各種角度描述了「坐下來」這件事的演進,展現了人類生活演進的有趣歷史。

 

作者簡介

黎辛斯基 Witold Rybczynski

波蘭裔,一九四三年出生於愛丁堡,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建築學士與碩士,曾於賓州大學教授都市學。定期為《大西洋月刊》、《紐約客》、《紐約時報雜誌》等撰稿。著作以建築、科技為主,廣泛論述家居、建築與工業技術等主題,《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榮獲1986年「加拿大總督獎」;《遠方林中的空地》榮獲費城雅典娜年度文學獎、克里斯多福獎、魯卡斯獎、查爾斯泰勒非小說類文學獎,另著有《論休閒》、《漫遊建築世界》、《世上最美麗的房屋》、《流動的大都會》、《螺絲起子與螺絲》等。2007年獲頒「文森斯庫里獎」,表彰其在建築、歷史文物保護與城市設計領域的貢獻。現與妻子居住在費城。

相關著作:《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螺絲起子與螺絲:一定用得上的工具與最偉大的小發明》《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經典復刻版)》《「一定用得上!」螺絲、起子演化史》《等待周末:周休二日的起源與意義》《螺絲、起子演化史》《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以翻譯為業,譯著近百本,如《帕德嫩之謎:古希臘雅典人的世界》、《黃禍:從傅滿洲看西方人的東方恐懼》、《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探險家、科學家與一段改變人類命運的假說》、《來自深淵的吶喊:王爾德獄中書》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