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幸福童年的祕密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經典名著
直搗孩子的內心深處,揭開幸福童年的祕密

善解人意、成熟穩重、為父母分憂的「好孩子」人見人愛。但長年關注兒童受虐議題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卻認為,這樣的早熟背後,很可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暴力,其負面效應將蔓延整個人生,甚至代代相傳。

米勒認為,孩童因需要關愛,所以對父母有意或無意的自私與索求都默默忍受。孩子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與傷痛,並以「美好童年」的幻覺將此劇痛隔絕,以致於終生難以面對真實自己。在米勒眼裡,成功者內心的空虛憂鬱、父母後對孩子的過強控制,還有許多精神疾病、犯罪和意識形態偏執等,都與他們童年的情感壓抑有關。

 

作者簡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1923年1月12日─2010年4月14日)

一位以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及其對成年生活影響而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1979年首次以德文出版本書(德文原著直譯為《天才兒童的戲劇人生:尋找真實的自我》),顛覆了傳統的兒童心理觀點,提醒了世人認識父母對兒童造成的侵犯,在歐洲引起重大迴響。其英譯版於紐約發行,亦榮獲Janus-Korczak-Preis獎項肯定,由於長年暢銷,遂於1996年改版付梓,堪稱兒童心理的必讀經典。

米勒出生在波蘭猶太家庭,二戰期間倖存於納粹迫害,1946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瑞士最古老的巴塞爾大學 (Universität Basel),1953年獲得了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她長期關注兒童受虐議題,並認為受虐不只意味著身體或性的暴力,一個更隱蔽的虐待形式──由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虐待,更是米勒的關注重點。在米勒眼裡,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和教派主義,都與此有關。

米勒在心理史學也有相當成果,曾分析獨裁者希特勒(Adolf Hitler)、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卡夫卡(Franz Kafka)等名人的童年創傷和生命歷程的關連。 她在2010年辭世,享年87歲,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為廣大讀者開啟了看待兒童心理的新視野,著名作品包括《夏娃的覺醒》(Evas Erwachen : Über die Auflösung emotionaler Blindheit,將由心靈工坊出版)、《身體不說謊》(Die Revolte des Körpers,將由心靈工坊出版),以及《你不該知道》(英譯本:Thou Shalt Not Be Aware: Society’s Betrayal of the Child)、《全是為你好》(英譯本:For Your Own Good: Hidden Cruelty in Child-Rearing and the Roots of Violence)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譯者簡介

袁海嬰

文字工作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