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與性╱別
在資訊與媒介超越時間、地域空間、每日如影隨形的世代裡,我們生活於重重的影像之間,並且不能避免受到它的衝擊和影響,而「媒介與性/別」(Media, Gender and Sexuality)的討論,牽連更多的是權力的關係:從生產、市場規劃、流通,到消費和大眾接收,媒介如何再現或呈示性別的形構,而受眾又如何接收或抗衡這些形構,是策劃這個專輯的起步點和重要關注。
專輯中的研究者都是從自身的地域經驗出發,觀察處身的社會環境及國際氣候,通過跨科際的學術探索,無論是從媒介論述、文化研究,還是從性別理論或社會科學的方法入手,共同探討大眾媒介中有關性別的論題,這裡涉及的媒介有電視、電影、廣告、報紙、雜誌、流行音樂、電子網絡、流行商品、文學書寫與社會論述等,而所謂「性/性別」的範疇,則涵蓋了有關女性特質、男性特質、同性愛、雙性戀、性別變換和性別易裝等呈示;一方面透過媒介的研究,突現性別議題的重要性及立足點,另一方面,也藉著性別角度的切入,深化和拓大媒介論述的界面。
作者簡介
王君琦(Chun-Chi WANG)
美國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電影電視理論與批評學院博士候選人,學術研究範圍包括酷兒理論、後殖民理論、東亞電影及媒體文化理論。著有《認同、影像呈述與論述:酷兒/同志影像的再書寫》(2004,電影欣賞)。(chunchiw@usc.edu)
洛楓,原名陳少紅(Natalia S.H. CHAN),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比較文學博士,論文研究「香港九七」的文化議題。著有評論集《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1995)、《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2002)、《女聲喧嘩:媒介與文化閱讀》(2002),詩集《距離》(1988)、《錯失》(1997)及小說集《末代童話》(1998)。曾任第三十五屆台北金馬獎電影評審委員(1998),研究專長包括文化及電影理論、性別及流行文化專題。(chan_natalia@hotmail.com)
馬傑偉(Eric Kit-Wai MA),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院傳播學部主任。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香港電台、亞洲電視、無線電視等機構。著有《地下狂野分子》(明窗,2001)、《麻甩老師》(次文化,2001)、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Routledge, 1999)、《香港記憶》(次文化,1999)及、《電視文化理論》(台灣揚智,1998)、《電視與文化認同》(突破,1996)等書。論文見於Cultur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Text, Positions, Gazette,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等學刊。曾獲中大社會科學院傑出教學獎,及香港青年文學獎小說優異獎。(ericma@cuhk.edu.hk)
陳順馨(Shun-Hing CHAN),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博士,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出版包括《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962:夾縫中的生存》(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正值銀杏生輝:記北大》(進一步多媒體,2000)等個人專著及學術論文多篇,與人合編文化/社會譯叢《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chanshh@ln.edu.hk)
梁麗清(Lai-Ching LEUNG)
英國肯特大學社會政策博士。現職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學術研究範圍包括婦女研究及社會政策研究等。近年著作有Engendering Citizenship,收錄於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 (Routledge Curzon, 2004)及合作論文 Gender and Poverty: Voices of Women in Hong Kong 刊於New Glob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ocial Welfare(2002)及個人著作Lone Mothers,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Family in Hong Kong(Ashgate, 1998)
。(sslc@cityu.edu.hk)
黃慧貞(Wai-Ching WONG),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文化研究研究學部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委員會主席。論文刊登於Asian Journal of Women掇 Studies, Journal of Feminist Studies of Religion等,近期著作包括The Poor Woman(Peter Lang, 2002),及Negotiating Gender Identity: Postcolonialism and Christianity in Hong Kong,收錄於Gender and Change in Hong Kong(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03)。(waiching@cuhk.edu.hk)
游靜(Ching YAU),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牙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並為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劇情長片《好鬱》(2002)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Filming Margins: Tang Shu Shuen, A Forgotten Hong Kong Woman Director(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1996),散文集《裙拉褲甩》(1999),詩集《不可能的家》(2000)及電影劇本《好鬱》(2002)。研究範圍包括傳媒理論及創作、設計文化、性/別研究及酷兒理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sdyauc@polyu.edu.hk)
彭麗君(Laikwan PANG),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著作包括Building a New China in Cinema: The Chinese Left-wing Cinema Movement, 1932-37(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2),Cultural Control and Globalization in Asia: Copyright, Piracy and Cinema(Routledge Curzon, 2005 forthcoming),其餘有關文化研究及電影研究的文章散見各中外期刊例如Social Text, Boundary 2, Positions 等。(lkpang@cuhk.edu.hk)
羅貴祥(Kwai-Cheung LO),美國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Santa Cruz)分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及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現為浸會大學英文系及人文學科副教授。著作有 Chinese Face – Off: The Trans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of Hong Kong、《大眾文化與香港之電器復仇記》、《德勒茲》,小說集《欲望肚臍眼》,另編有文化評論集《觀景》。另有劇本創作《三級女子殺人事件》,《欲望肚臍眼》,分別由無人地帶及第四線劇社演出。1999年香港藝術節,擔任《解剖二千年》的劇作顧問。(kwaiclo@hkb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