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之後(思想 27)
- 書名:太陽花之後(思想 27)
- 作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 出版社: 聯經出版
- 出版日期:2014/12/16
- ISBN:9789570844993
思想》第27期的專題是「太陽花之後」,共收錄10篇文章。
在太陽花期間,新生代受到啟發,自身觀點逐漸成形。除了左右之辯,策略上的調整亦成為「後太陽花時代」的重心。堅持左派抗爭傳統的一方,和轉而爭取更多政治影響力的一方,逐漸劃出涇渭分明的路線差異。這場以「黑箱服貿」為抗爭焦點的運動,匯聚了四條論述軸線:獨派深耕的「反中國因素」軸線;左派的「反自由貿易」論述;民主改革派的「反黑箱」;青年學生對「世代正義」的追求。民主憲政體制讓各種不同意見、利益相歧的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但絕不是「包贏」或「包不輸」。只要合理的競爭機會存在,就不能輕易指控這個體制是不給異議者救濟機會的暴政。
本期的訪談對象陳子明先生,主張唯有建立符合普世價值的憲政民主制度,以革政挽革命,才能實現相對平穩的民主轉型,推動中國憲政民主的思想與社會建設不遺餘力。
【致讀者】
華人世界2014年最引爭議也最耐思考的事件,當推今年3月間台北爆發的太陽花運動,以及9月底香港出現的佔中運動。這兩次大規模的佔領與抗議,不僅對在地社會帶來了強烈的衝擊,也對兩岸三地的既有互動模式形成挑戰。而且如台灣最近的選舉結果所示,即使運動告一段落,所造成的社會氛圍與政治後果也會持續發酵。
在《思想》26期,我們針對香港的歷史發展與近期的社會態勢製作了一個「香港:本土與左右」專輯,對於理解稍後的佔中運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分析。在本期《思想》,我們又邀集多篇文章組成專輯,對於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展開詮釋、評價。在26期的〈致讀者〉中,我們指出大體上港台社會正處在三個因素糾結構成的歷史處境之中: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造成震撼與不安,港台現有政治結構本身短絀而僵硬,世代板塊的移動更帶來了不同世代群體的脫節甚至摩擦。這些因素其實並非港台所獨見;世界上的多數社會都面臨類似的難題。不過香港與台灣由於其地理位置、歷史牽連、以及其本身社會的小體量高密度,在這幾個方面的感受都特別強烈。太陽花與佔中充分表現了這幾個問題的尖銳與迫切。運動本身當然沒有提供答案;但它們至少逼大家去面對問題,摸索出路。
借著地利之便以及運動所激發的反思浪潮十分豐富,本期太陽花專輯一共邀請到了十篇文章,雖然遠非全面,不過尚稱多元,呈現了各方對這次運動的多樣理解與評價。各篇之間多有扞格齟齬,頌揚與批評並容,所見與所蔽互補,也正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於這個運動的不同認知。《思想》並不是學報,作者們在敘述與分析之外,有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立場;不過本刊也不是運動刊物,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固守某種特定立場。我們眼中的重要問題是:如何認識這場運動的產生背景與支撐的動力?如何理解參與者的嚮往與局限?如何面對運動所帶來的後續效應?以及──最重要的──這場劃時代的運動何所得、何所失?
從編者的角度來說,必須承認,港台兩個專輯有一個共同的缺失,就是都只能做到「本地人說本地事」(雖然本期太陽花專輯收入了一位大陸作者的論述),並沒有如期許發展出在幾個相鄰華人社會之間的對話。這個缺失,受制於具體的條件,並不容易彌補,但我們願意繼續努力。
葛兆光先生關於「什麼是中國」的研究是近年史學界與思想界的亮點,新書《何為中國》備受矚目。本期發表他的〈納「四裔」入「中華」〉,雖與新書中第三章標題相同,所涵蓋的內容卻更為廣泛,請讀者明察。
區建英教授介紹丸山真男的「思想史學」,指出丸山的「超學問動機」如何與「嚴密的學術操作」並行,在戰前著力於發掘日本的「現代思想」根源,對抗當時的法西斯傾向,戰後又繼續對日本傳統的精神構造進行病理分析,試圖理解日本接納普世價值為什麼始終受制於日本思想古層的「執拗的低音」。讀者不難看出,丸山的思想對於今天中文世界正能提供深刻的儆醒。如區教授引丸山在生命末期所說:「想起我的青春時代,整個日本國就是一個奧姆真理教。……一出了日本就完全行不通的邏輯,在日本社會內卻可以堂堂通行。」不能不令人有無言的感慨。
最後,本期發表陳子明先生的訪談,陳先生卻已經於10月下旬去世。我們深表悼念,也很遺憾未能讓他目睹這篇天鵝之歌的問世。
編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編輯委員名單
總編輯:錢永祥
編輯委員:王超華、王智明、沈松僑、汪宏倫、林載爵、周保松、陳宜中、陳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