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天下雜誌 第700期 2020/06/17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疫情的盡頭 行動的開始
疫情讓人類停下腳步,卻治癒地球。

近30萬隻海龜回到印度沙灘上產卵;新冠肺炎重災區的中國、義大利,原本灰矇矇的天空變得清澈。

人類過度的發展、浪費,帶給地球巨大的影響,尋找與地球更好、更永續的共存方式,是這場疫情帶給我們的省思。
天下雜誌39週年特別報導,
重新思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經濟不應再是掠奪式、無限發展的思維。

而人類的健康,
其實更仰賴了環境的健康。守護自己,以及台灣的未來,
需要我們一起付出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者的話

與地球和好,才有歲月靜好
 
文—吳琬瑜
 
我們總是習慣對地球予取予求,即使京都議定書、巴黎氣候協定、瑞典少女罷課,都無法改變人們消費,改善全球暖化。直到新冠肺炎爆發,全球封鎖國境,人們被限制在家,工廠暫停,沒想到空氣變乾淨,海洋更清澈,連地球都變安靜了。
 
我們總在生病之後,才領悟健康的重要。在疫情稍停之際,《天下》三十九週年選擇推動社會運動「與地球和好」,以特刊、影音、數位專輯,倡議﹁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揚棄股東至上的資本主義。並首度推出線上遊戲,讓每個人身歷其境做決策。
 
原來,一個健康環境的決策,既如此簡單,也如此艱難。
 
艱難來自於永無止境的欲望。面對問題便宜行事,發生在屏東萬巒的故事,就是一例。(56頁)
 
當皎潔月光映照在台糖一萬公頃的樹林,燥熱的國境之南有了一座靜謐的森林。但台糖決定「砍樹種電」,以提供台積電三奈米廠所需綠電。
 
這不是第一次缺乏未來思考的便宜行事。早期這裡是一片甘蔗林,蔗糖是當時台灣重要出口經濟作物;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出爐,台灣是貿易大國、排碳大國,為了減碳,政府在此造林,因為進口蔗糖比本土蔗糖價格低,已無經濟效益。
 
如今,政府爭取台積電在缺水缺電的南科建廠,允諾會有符合國際大廠要求的綠電,又動腦筋要砍樹種太陽能板。這樣只為應付一時需求、未整合產業政策、國土規劃、生態環境的決策模式,不斷在這塊土地上演。
 
陽光、空氣、水,很難嗎?
 
本期特刊以三個調查報導開始,一是綠樹與綠電的抉擇;二是新竹媽媽喝好水運動,上游新竹縣的垃圾、工業排水,導致下游新竹市民無好水喝(42頁);三則緊扣新冠疫情起源,眾人怪罪蝙蝠,其實是人類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甚至食用野生動物,導致病毒擴散。百年來的愛滋病、MERS都是如出一轍。(68頁)
 
調查報導呈現問題的荒謬,更別忘了台灣被世界銀行列為氣候高風險區,颱風肆虐、地震頻繁、多雨卻缺水,百年升溫更是全球兩倍。
 
一個健康的台灣,不應區分縣市或藍綠,需要同心協力;不該對立,沒有對話;不宜政治決策,沒有公民參與,不許部會主義,沒有整合協調;不能只解決今天問題,沒有規劃明天願景。
 
《天下》耗時半年,勾勒一個「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背後牽涉能源、糧食政策、國土計劃與智慧城市,是需要根本解,而不是症狀解。(80頁)
 
人們想要歲月靜好,唯有與地球和好。在追求GDP成長後,終究明白,環境健康最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