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天下雜誌 第650期 2018/06/20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四天春假,你想去日本看櫻花,還是到台灣花東散心?
 
夏天來了,你想去印尼峇厘島、泰國蘇美島,還是南部墾丁戲水?
 
那個地方讓你心情澎拜?
 
旅行,是每一位旅客心中反覆比較後的偏愛,理由不一。千禧世代想探索世界,中產階級想放鬆身心,企業想犒賞員工,行動的背後還有花多少錢的精打細算。
 
台灣想發展觀光,就得在旅客的決策情境上思考自己的特色與定位。
 
過去兩年,台灣觀光客雖衝破千萬人次大關;「觀光雪崩」一詞卻延燒各地。傳言天價滷味的墾丁大街、人氣滑落的九份老街,乏人問津的嘉義高跟鞋教堂,負評很快地在網路上散播。今年,在政府高喊必須達標的「觀光大國行動方案」中,各大主要景點遊客人數驟降幾十萬人次,市場欲振乏力。
 
馬英九總統時期,台灣觀光人數從五百五十萬衝到一千萬,只花了五年的時間(一○到一五),成功比想像來得快,也更快的幻滅。蔡英文總統上台後,民間業者把矛頭指向了政府,冰冷的兩岸關係讓陸客銳減,從高峰四百二十萬人次驟降去年的二百七十三萬人次。東南亞遊客花錢不如陸客大方,其中較富裕的馬來西亞人每日花費一百四十二美金,只有陸客的七成。民間業者趁勢在年底選舉前施壓抱怨,中央或地方縣市政府就落入快速端出救急方案的循環中,出爐各項補貼救觀光,但這是長久之計嗎?
 
我們是否仔細衡外情、量己力,從根本了解台灣觀光的競爭力及優劣勢,並且虛心改善台灣觀光的品質、品味與特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