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天下雜誌 第567期 2015/03/04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西方創新共主
獨家專訪矽谷傳奇創投家 彼得.提爾
改變不代表進步 競爭只屬於輸家
採訪整理/王曉玟 攝影/王建棟

黑色賓士還沒停妥,他就打開車門,一腳踏出車子,一馬當先的氣勢。
四十八歲的彼得.提爾(Peter Thiel)很急。因為,對他來說,人類的未來像是迅速消氣的氣球,他得趕快再用科技進步、自由樂觀充飽它。
「為什麼我們不敢再對未來抱有遠大理想?」他向《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抱怨,「七○年代的科幻小說是,我和我的機器人朋友到月球散個步。現在的科幻小說是,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統治銀河系,人們以捕獵星球、殺戮為樂。」
他相信,想像力的匱乏,是當今世界陷入困境的主因。或許,沒有人像提爾,這麼善於把互相矛盾的特質完美揉合。
他是PayPal共同創辦人,矽谷最成功的創投家。
他投資過的新創公司,包括臉書、特斯拉、全球最大白領社交網站LinkedIn、全球最大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全美第一家民營火箭公司SpaceX、全球最大線上租房平台Airbnb、美國最大線上評論網站Yelp、叫車服務Lyft,加起來市值超過三千億美元,超過新加坡、香港GDP。

他是天使,投資新創
他一說話,全球創業圈,就有無數隻耳朵豎起來聽。
但科技也令他感到失望。他曾批評蘋果只是在設計上創新,社交媒體不會把人類文明推向下一個階段。他的「科技停滯論」闡述,自一九七三年後,在能源、醫療、交通、城市、農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不足,讓已開發國家步向衰疲。
「我們空有一堆令人眼花撩亂的改變,卻只有一點點進步,」他說。
他自小是數學天才,在高度競爭的教育體制一步步成長。十二歲時參加西洋棋比賽,拿過全美第七名。
但他卻厭惡競爭。影響他思想最深的是法裔美籍人類學家吉哈(Rene Girard)的「模仿理論」,認為人類天生有模仿的欲望,而模仿衍生競爭,競爭也衍生模仿。模仿讓語言可被學習、文化可以被傳承,但模仿也讓人流於盲從,喪失原創性與獨立思考。
「像亞斯伯格症這種拙於社交的人,目前在矽谷佔有優勢,很可能是身上缺乏一些模仿基因,對身邊的社會線索(social cues)沒那麼敏感,可以全心投入做與眾不同的事,」提爾告訴《天下》。

他是遊俠,挺休學創業
他自稱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自青少年時期就堅信,自由是人類最高良善的前提條件。他喜歡鐵娘子柴契爾說過的:「沒有所謂社會,只有一個個的男人和一個個的女人。」
但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在二○○四年給了當時二十歲、哈佛輟學生祖克柏五十萬美元,換得臉書一○.二%股權。他是臉書第一個天使投資人。這樁投資讓他獲利十億美元現金。
「如果我完全相信柴契爾所說的,就不會投資臉書了。但我認同柴契爾的言外之意,社會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卻很有力量,很容易扼殺創意,」提爾認真地說。
他是殘酷教育擂台的勝利組。頂著史丹佛法學博士的光環,卻成立「提爾獎學金」(Thiel Fellowship),鼓勵年輕人休學創業,一年給二十位二十歲以下學生,一人十萬美元,鼓勵他們學習馬克.吐溫「我從不讓學校干涉我的教育」的獨立精神。
他讀過十幾遍托爾金的《魔戒》,最喜歡的角色是亞拉岡(Aragorn)。他也在教育世界扮演遊俠,幫助身負使命的年輕人。
「美國高等教育淪為零合遊戲。美國大學生一畢業就負債,輸家變成最後一代契約奴隸,贏家也只是社會盲從者,」他嚴詞批評,教育將是下一個泡沫,志向遠大的年輕人,不該把自己的未來「外包」給大機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