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第553期 2014/08/06
- 書名:天下雜誌 第553期 2014/08/06
- 作者:天下雜誌編輯部
- 出版社: 天下雜誌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8/05
- ISBN:
如何避免下一場浩劫?
「隱藏的巨人」地底竄出
暗夜過後 城市治理的必要
高雄丙烯氣爆,是偶然的意外?還是長期疏失積累的必然?
災難過後,一道道城市治理難題,不僅高雄亟需面對,
更是全台灣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必須克服的轉型關卡。
◎文/林倖妃 .攝影/劉國泰
圖表上的曲線突然快速往下墜落,旁邊標注六個字「壓力異常下降」。
時間是七月三十一日,晚上八點四十三分二十一秒。這一刻,將在台灣史上永遠留下紀錄。
有著一頭灰白髮的高雄市環保局長陳金德,手指著曲線解釋,李長榮化工廠的監測資料中,明確記載丙烯輸送管線在這一秒異常下降。在之後的關鍵一三二分鐘,整整洩漏近十公噸丙烯,廠方卻未及時處理,引爆史上最慘的高雄大氣爆。
一個輕忽,連串轟然巨爆,造成超過三百人死傷,數千個家庭失去家園。
一場以人命為代價的氣爆慘劇,帶給台灣什麼樣的啟示?未來又要如何確保人民最基本的公共安全?
治理難題 1:每條道路 承載34倍風險
「過去幾年我們致力在防災、避災、減災,都是在面對颱風和極端降雨,從苦難中學得教訓,」高雄市研考會主委許立明沉默半晌,「未來更要正視工業化,對城市帶來的集體風險,」他的話語有幾分苦楚。
這樣的風險,充斥在每個人周圍。以地下管線而言,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根據過去十二年建置的管線圖資,計算埋在地底下的電線、水管、瓦斯管到化學原料輸送管等等,連結起來總長度超過十二萬公里。
但高雄市超過六米寬的主要道路,加起來的長度不過三千五百公里,形同每公里道路承載了三十四倍的負擔和風險,而這些還不包括早在二○○三年前鋪設、不為人知的老舊管線。
密密麻麻交織的管線網絡,綑綁、也註定高雄的命運。「這是宿命,」一位官員如此形容,因為在都市發展過程,舊高雄市區即被重工業緊緊包圍,從楠梓加工出口區、中油高雄煉油總廠、仁大工業區、大發工業區、林園工業區、小港臨海工業區,所有石化原料都從海上,透過高雄港接駁。
石化原料上岸後,若不是透過貨運陸送,就是經由管線,綿綿不絕輸送到周邊工業區內。「現在所掌握圖資,也可能和既有城市街道無法比對,」高雄市經濟發展局長曾文生坦承,因為城市發展和變化太快,很多早年埋設管線,如今位在夜市或住宅區等人口密集地帶。
治理難題 2:七單位「共治」,怎麼管?
都市規劃的失靈,讓多數高雄人直到驚天一爆,才警覺地底風險。「輸送管線因為埋在地底下,容易被忽視,在運輸學上稱為『隱藏的巨人』,」長榮大學航運管理學系副教授黃泰林指出。
如今,「隱藏的巨人」從地底下竄出,威脅公眾安全。「工廠營運範疇內屬於工業安全,出了廠區延伸到城市的管線,就涉及公共安全,」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解釋,過去企業主只注意廠內安全,反而忽視了運輸的危險性。
即使是政府相關單位,從中央到地方對出了工廠之外的管線,也始終缺乏明確管理系統和監督機制。
一條管線的設立到核准,涉及從經濟部工業局到高雄市工務局等七個單位。但管線輸送的「安全性」,卻沒有法令、也沒有單位負責監督。
一位不願具名的環保官員私下透露,業者只會根據管線流量和壓力進行檢測,維護保養卻多委外,「責任」也一併委外出去,一旦管線鏽蝕甚而洩漏,再搶救已經來不及。
遭石化產業和工業區包圍的高雄,工安紀錄更是「輝煌」。光以中油來說,地球公民基金會統計從一九九一年到去年,中油從三輕到五輕共發生二十七件工安意外,平均年年都有。
更遑論高雄市上萬家工廠造成空污和水污等各項環境污染。
經濟發展和環境安全的拉扯,在這裡展露無遺,讓高雄處處是地雷,也限制了城市對未來的想像。
氣爆發生後,高雄市長陳菊在緊急應變中心親自督軍,一次又一次召開工作會報。「在安全的領域上,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她環視場內,從排排坐的各級官員,到中油、中石化等與會業者,「一定、一定要非常努力,沒有什麼比安全更重要。」
因為安全,除了牽涉住民的生命財產,更是城市經濟命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