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特刊:108課 引導素養學習新世代
- 書名:天下雜誌特刊:108課 引導素養學習新世代
- 作者:天下雜誌編輯部
- 出版社: 天下雜誌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3/31
- ISBN:
鐘聲響起,全台高中生們各自跑向不同的教室,「很新奇,跟大學生一樣上網選課!」北市明倫高中高一生的康竣捷,選了「機器人」多元選修,每週有兩節課會到專門教室與另一群同學探究程式設計。
台南一中的高一生吳嘉育,則選了「羽球」,「我想學校開選修課,就是希望我們可以找尋興趣,我就選平時正課不會遇到的項目,」他雀躍地分享,「選修課會把班級打散,就能去認識更多人,」
這是去年9月「108課綱」上路後,高一生的日常,學生課表開始客製化,到了高三,預計會有三分之一的課程為「適才適性」的選修課。
愈來愈多學校讓「學習」這回事,不再停留在教室。
攤開各校多元選修、校定必修列表,地方田野探究成為「顯學」。「城隍廟、東門城、大煙囪、眷村……,」新竹曙光女中的徐藝庭細數,一學期為了「新竹學」這門課就探索數十個地點;台北師大附中高適軒也因為選了「台北學」這門課,「跟著歷史老師繞了整個台北一圈」。
根據課綱要求,學生們要填寫一份自主學習計劃,包含想做什麼、執行地點、需要的資源等等,通過學校考核才能展開。高一生的計劃五花八門,有人想學程式、有人申請去社大旁聽,再也不侷限於傳統的課表。
**改變最大動力:學習歷程
教育現場產生了180度大轉變,學生們不畏艱難去適應,除了許多課程真的因為「動手做」、「素養導向教學」而變有趣以外,影響升學的「學習歷程檔案」還是不容忽視的推手。
因為從111學年度考招,紙筆測驗的戲份大幅下降,彰顯三年成果的作品集「學習歷程」隆重登場,主導大學端選才。
「學習歷程是回應適性揚才,讓學生提早探索自己,規定大學去看這些成果,高中認真執行的意願才會提高,」推動考招連動新課綱的高教司司長朱俊彰說,雖然大家都希望學生為自己而做,而不是功利地為了升學,但牽動考招一事,確實有帶領社會價值轉變的效果。
由於學習歷程檔案成了大學端在面試時的著眼點,五花八門的選修課、自主學習的大小作品、參與在地社會的經驗等等,除了彰顯對科系的熱忱,還能多面向地展現每個人不同的特質,都成了檔案中讓大學教授眼睛一亮的「敲門磚」。
對於過往升學主義中,被分到中後段學校的孩子而言,學習歷程尤其讓他們看見希望。「我成績普普,但參加很多課外活動,所以這套新的制度對我很不錯,」廖竣捷說,擅長資訊科技的他可以準備理科即可,而不用十項全能。
然而,根據高優計劃主持人師大教育系教授陳佩英統計,學習歷程也是高中生對新課綱最焦慮的部份。
「整個學習歷程運作半年下來,就是三個字:卡卡的,」大園國際高中高一導師陳逸年苦笑,「系統上傳卡卡的、校內管理系統卡卡的、學生該上傳什麼卡卡的,就連老師該怎麼協助學生也卡卡的。」上學期末因太多學生同時使用,造成學習歷程頁面當機,各學校怨聲載道。也因為缺乏先例,現場老師對於輔導學生經營學習歷程,尚在迷茫地摸索中。
即使技術問題能透過前幾屆的實驗漸入佳境,學生們還有其他不安的因子。「會擔心沒辦法呈現最好的自己,永遠覺得我少上傳一個作品,」葛馬妤婕說。前段班的學生給自己的壓力更大,「北一女的同學都是佼佼者,念書不能輸,現在連做作品都很重要,變成下課還要花更多時間,」邱于甄觀察,同學們為此每天熬夜。
學生們共同的困惑是:不知道大學教授會不會好好地看。附中的李適軒說,家人在大學任教,暗示大學教授恐怕看不了這麼多份檔案,最後可能變成「標題決勝負」,「很擔心我做了那麼久的檔案,最後都白費了,」他歎氣。
**現場教師動能強,愈早進場路愈廣
其實,這部新課綱是否能成功,最關鍵的角色還是在現場的學校與老師。
形同地殼變動等級的改變,現場教師與行政老師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務處每一組業務量都暴增。因為新課綱很多東西是全新的,大家以前都沒碰過,」大甲高中林怡君教務主任舉例,「自主學習」看起來只是一個業務,然而從計劃書撰寫、搭配學生場次、老師如何擺放,都讓其下的分支「超展開」。
老師們更是首當其衝面對挑戰,顛覆傳統講述式的「素養導向教學」、須廣泛和各科同儕合作的「跨領域教學」、須絞盡腦汁設計的「探究與實作」、不能只看分數的「素養導向評量」、苦思該如何引導的「自主學習」,因為新課綱強調「提早探索自我志趣」,部份高中老師還得身兼「課程諮詢教師」。
考驗接踵而至,已參與教師社群共備四年的陳逸年認為,「愈早踏進108課綱的場域,負擔就愈小,能走的路也愈寬廣。」
新課綱乘著近年來教育界自發性社群的浪潮,例如「學習共同體」、「學思達」、「夢的N次方」等教師培訓或共備組織奠定的能量,不再是由上而下的政令宣導,而是多了一條來自現場老師「自主擴散」的軸線,「體質是好的,動能是強的,」這是均一執行長藍偉瑩過去半年的感觸。
她經營的「瑩光教育協會」,協助國教現場的各級學校設計課程,從106學年度試行的五所學校,到108學年度的125所。此外,藍偉瑩辦給教育界KOL(意見領袖)的「增能工作坊」,也從兩年前20、30人到場,一路成長至300多人,足以見得老師們在這波改革中的積極性。
協助在職老師專業發展的陳佩英,每週末舉辦給老師們的共備課程,接觸超過千位老師,「上路一學期的新課綱,問題不小、苦頭很多,但我看到老師們的焦慮感降低了,」她認為,過去三、四年的前導試行,讓現場老師「面對不確定的能力」提升,有勇氣面對第一年手忙腳亂的突發狀況。
只是儘管有許多老師已踏上改變的征途,教育系統畢竟是龐大的結構,不肯移動步履者仍大有人在,「老師到了學期末,才跟我們說有學習歷程,大家都很緊張,」北市一名高中生表示。另一位高中生告訴《天下》,「課本已經變簡單了,段考考卷還是非常難。」
補習班「王耀數學」的允耀老師表示,「新課綱刪了很多枯燥乏味的部份,強調應用情境、多元整合思考,但很多學校的老師還是拿舊的考古題庫出段考題,導致來補習的同學反而增加了,」他表示,雖然學測、指考題目已經轉向,但家長還是會在意段考成績,且學習歷程上也會記錄。
「對新課綱,老師或許普遍有『認知』,但『態度』卻不一定跟上,」近期正在研究新課綱實行成果的百齡高中校長邱淑娟說。松山高中學業務主任張洸源認為,解方是學校行政必須是個團隊,從領導層展現出決心,老師們才會轉變,「另外,最有效的動力還是學生的表現,看到孩子身上的成效,我相信沒有老師不願意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