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台灣電影史
西洋鏡、 覗眼鏡、演戲大幻燈、電燈影戲、影燈戲、自動幻畫、幻燈映畫、活動寫真、映畫……都是電影在台灣發展120年的關鍵字,也是一齣又一齣的緊張刺激、賺人熱淚又開懷大笑的時代悲喜劇。
台灣電影發展120年
十九世紀末德國、美國與法國不約而同發明電影機,1894年德國攝影師阿舒萊(Ottomar Anschütz)在柏林公開放映大銀幕影片,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sison)的「西洋鏡」此年也在紐約收費放映;翌年法國盧米埃兄弟(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 & Louis Jean)在巴黎大咖啡館(Grand Cafe)電影機並放映《離開工廠》、《水澆園丁》等短片,當來到最有名的《火車進站》時,觀眾紛紛驚嚇走避,成為電影開始那年最津津樂道的場面。短短幾年,從靜態影像到活動寫真的轉變,1895年以後,電影開始了奇幻旅程。
1895年大清帝國割讓台灣,與電影公開的年代有極為巧合的相遇,台灣在日本領台後隔年,大稻埕建昌街、台北城內文武街與艋舺祖師廟前都出現「覗き眼鏡」這種新奇玩意,頭一年的軍政過後,台北逐漸出現遊樂場與戲劇表演場所,大稻埕與艋舺在1899年開始有商人巡迴放映「西洋演戲大幻燈」活動影戲,不久北門街十字館劇場即引進愛迪生發行的《美西戰爭》等影片放映,電影逐漸成為劇場空間之中一種嶄新的娛樂型態。
本書從現代電影發明之始為起點,論述台灣電影自1895年到2017年的進展與沿革,針對過去史料闕漏的部分,透過歷年來各界業已整理出土的新資料,此次重新梳理,運用視覺圖解方式去蕪存菁、引人入勝,看見台灣電影史跡的重要歷程,讓電影在台灣發生之種種故事與情節再度一一搬演。
本書特色
1.自從電影發明以來,電影可說是近代娛樂效果最強大的媒介之一,百年以前電影傳入台灣後,由於影響層面廣泛,除了休閒娛樂,且被不同政權當成治理的的意識形態工具,直至今日,隨著好萊塢電影全球化的成功,電影也成為娛樂經濟的主要金雞母。台灣電影隨著世界潮流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可說台灣近代文明發展的縮影,因此在台灣史上電影主題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2.台灣電影雖處處受管制,但一方面與各時代的社會發展仍然有脈絡可循。解嚴後台灣也因為多元文化的基礎以及世界經濟市場的變動,讓台灣電影有復甦的機會。台灣電影走過百年,伴隨多少人喜怒哀樂、哭笑嘻罵,或者懷抱一個孵蛋的夢,電影與觀眾反應、票房之間,以及與社會的互相連結,值得一一紀錄台灣的電影年代。
3.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述說百年來台灣電影興衰起落,適合作為電影史的教材與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