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商業周刊 特刊66:一點就通人氣店賺錢絕招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輯的話】成真的預言

場景一:非假日的中午用餐時段,上百坪歐式自助餐廳不到12點已經客滿。

場景二:東區辦公商圈巷內一樓店面,開了半年的簡餐店準備頂讓,這已經是2年來,同一個店址第三次換手……。

第一個場景,你一定不陌生。「吃」的經濟,可說是台灣近年來的顯學,從百貨公司營業重心,由過去重服飾,轉向重餐飲;到資本市場上,一家家名店掛牌上市,製造出餐飲新貴傳奇,做吃的這行,吸引更多人前仆後繼想來一試身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個場景,你一定也不陌生。不少店可能你只光顧一次,下次再經過時,已經換了招牌。開餐廳,是許多人的夢,但如果美夢碰上經營面的現實,也可能獲利不成,變成惡夢。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理事長許湘鋐,看過無數餐飲同業生意起落,自己也走過慘烈的創業之路,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千萬別以為開間小店是沒什麼門檻的生意,如果不用心,很容易就成為餐飲業裡,5成以上最終賠本、關店收場的老闆。他建議想創業者,至少要去第一名的同業店門口站一個月,看人家怎麼成功;最後一名的店也要看,觀察人家是怎樣勒緊褲帶。

人氣名店,往往有跡可循,必然在產品、行銷、管理,有其成功秘訣。前幾天無意中看到一篇9年前《商業周刊》文章,當時總編輯文靜在製作完王品集團封面故事後,寫下下面文字:

戴勝益的兩大優點,是多數老闆遠遠不及:第一,分享利潤給員工;第二,建立管理制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普遍而言,台灣餐飲業是管理落後的產業。或許是來自於不同行業,戴勝益有不同的思維,他挖角麥當勞的人才,進行組織變革,而有今日。我想,他的明日也絕非吳下阿蒙。

9年後重看這段話,果真印證了當時預言。第一名的店,必有取法之處,而從名店成長軌跡中,吸取經驗學習,今日的小店,絕對也有可能成為明日的億元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