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傅柯的公寓
傅柯對我來說,如好友、如愛人、如慈父,
我向來直呼他的名諱「米歇爾」,
而那個讓世人好奇不已、卻無緣得見的豪華公寓,
我則喚做「沃日拉爾路那」。
八○年代的巴黎,
外表平靜、傳統而保守,內部卻風起雲湧,
多元性愛、嗑藥文化、頹廢厭世的人生觀爭相冒出頭來,令人無所適從。
公寓成為我的避風港以及觀看世界的窗口,
當中有米歇爾‧傅柯一生的愛欲悲歡,
莒哈絲、羅蘭‧巴特、布赫迪厄、德勒茲、貝克特、霍格里耶等人亦相繼來去。
巨星終將殞落,在看盡巴黎藝文界、甚至整個歐陸的時代焦慮之後,
我才明白米歇爾是在用他的一生,向我解釋「愛」為何物。
作者簡介
馬修‧藍東 Mathieu Lindon
一九五五年生於法國卡昂(Caen),一九八○年至一九八四年擔任知名報刊《新觀察家》週刊(Le Nouvel Observateur)記者,爾後轉任《解放報》(Libération)專欄作家、文學評論家。他的父親是法國知名出版社子夜出版社(Éditions de Minuit)的總編輯傑洛‧藍東(Jérôme Lindon, 1925-2001),曾獲坎城影帝的法國影星文森‧藍東(Vincent Lindon, 1959-)則是他的表親。
因父親之故,他得以與法國文壇的諸多璀璨明星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 1922-2008)等人擦肩而過。亦與年輕一輩的文學家如吉伯(Hervé Guibert, 1955-1991)等人熟識。其中,他與當代哲學大師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有段奇妙而特殊的緣分,讓他得以走入傅柯的私人公寓,也因而讓這本描繪了大師最後身影的書得以問世。
藍東從小就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一九八六年起開始陸續發表多篇小說與散文,目前已出版二十餘本作品。一九九四年,以小說《世界冠軍》(Champion du monde)獲得法蘭西島大省中學生文學大獎(Grand Prix littéraire des lycéens d’Île-de-France),二○一一年,以本書獲得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梅迪西文學獎(Prix Médicis),二○一三年,小說《色情人生》(Une vie pornographique)則獲得卓赫巴獎(Prix du Zorba)。
譯者簡介
吳宗遠
一九八一年生,台灣新竹市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碩士,巴黎第八大學意義實踐與理論博士班博士候選人。專長當代法國哲學與哲學家米歇爾‧傅柯思想。曾獲西灣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與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文學獎項。合譯譯作有《塞納河畔第二十九號座席:法蘭西學術院與法國四百年史》(商周出版,2017)。
相關著作:《塞納河畔第二十九號座席:法蘭西學術院與法國四百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