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印刻文學生活誌 09月號/2021 第217期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席德進用筆觸為自己的一生留下紀錄,他不同時期的畫作承載著行經的景致和風格的變化,為其創作開拓了獨特的價值。今年是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本刊特別製作席德進專輯,收錄其不同時期的畫作,以及日記和昔日遠渡紐約、歐洲的見聞回聲;還有蔣勳的兩萬字紀念長文,詳寫其不凡而璀璨的生命;亦收錄木心〈此岸的克利斯朵夫〉,細數兩人深刻的友誼,戲劇性的重逢與錯過;蔣亞妮訪談席德進親近的後輩──攝影家郭英聲;還有台灣美術史權威蕭瓊瑞,作詞人、也是藏家的姚謙,以及策展人谷浩宇,各自談他們所看見的席德進與其創作。

 

【編者的話】

這邊那邊

執行主編 蔡俊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近很著迷一個YouTube頻道,那是一個二十四小時的台東多良車站即時錄像,鏡頭中的下方是多良車站的觀景平台,中間橫越的鐵軌收束在更遠一點的山洞中,而洞穴上方是往天邊層層疊疊的山,綠樹鬆軟,占了大半畫面的海面潮浪推著遠風,畫面中除了岸邊砂石在水中滾動的洗刷聲,還有周圍晨昏不同的鳥叫蟲鳴,一列列火車喀啷喀啷地隨著各自的時刻出入畫面,白日間像拖曳著影子搖擺,夜裡奼黃的車燈則染亮了靡黑,推進前行。

不時看到有人分享台灣某祕境,說著原來我們生活的土地上,還有這麼美的風景。但其實風景都在那邊,只是因為未曾見識過,而經驗的受限,並無法否定既有的存在本身。

也許是專輯籌備過程的印象移轉,近期看到這些台灣的山海景致,不免都會想起一幅幅席德進的畫。當然還有路上行經的各式各樣的人,只是與他筆下的形象相比,後來的人們色彩似乎沒那麼飽滿跳脫、輪廓沒有那麼鮮明有角,但卻擁有接近現代的滑順,更安靜、柔軟一些。

我們有時不免在某些人的身影中,看見濃縮一整個時代的影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期特別全文刊登〈此岸的克利斯朵夫〉,看木心寫席德進,寫兩人結識相處的情景,記下那個時代的交往,人與人之間是磨得出火花的,而那些蹦濺出來的時光和情誼,當下都是奢侈的虛耗,也因為是這樣,那麼全然的耽活在當下,看見他人,看見自己,感受著與這個世界的聯繫,體現在創作,在生活的姿態上,人的樣貌形象越發清晰,這所有的一切,一而再地被述說著,每次的再現都顯得那樣珍貴難得。

過去的時間,有那些被作品和記憶留下來的人們,所有依存的念想彷彿形成另一種持續播放的即時影像,我們相隔著時空,透過作品的展現,和人世的脈絡牽引出更多連結,回過頭去探看、深究,那個時光逆行的,從離世到稚幼的成長過程,進而明白他;再一次倒帶播放,從年少到成熟,進而理解他。然後還是要回歸到我們自己,猶如他看著世界,我們也得要用自己的雙眼看著他所建構、留戀的世界。

當時未能幫席德進完成傳記的蔣勳,在四十年後,以兩萬字長篇幅深追昔日身影。也在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的此刻,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茲土有情──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展;台灣好基金會則接續著,於台東池上穀倉藝術館舉辦:「歷史就是我們自己」──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特展。重新召喚畫家,再現畫家眼中的世界,最後,讓我再回到多良。某日一如往常失眠,到早晨約六點左右,窗外早已發白,打開那個即時頻道,發現當下應該對著軌道的鏡頭,已經移轉面向海面,早已是日出片刻,海上鋪開一條金黃的陽光之路。雖然是錄像,但意識到這是即時的此刻,我依舊困滯在這城裡的小房間,卻同時目睹著那邊正璀璨地展開另一條通往彼端的黃金軌道,而所有的桎梏,經由觀看,彷彿都有了被鬆動的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