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勤勉堂詩鈔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左秉隆是清朝直接派駐新加坡的第一任領事,曾出使英、法等國,任翻譯官。左氏任職三年期滿,曾紀澤再上疏力薦其續任,理由不僅是「通英國語言文字、律例規條」,更進一步指出左「系駐防廣東漢軍,於新洲流寓閩粵人民言語性情,易於通曉」。這是對使節功能的具體考量,既要求可以跟海峽殖民地政府交涉,同時亦能懂閩粵移民的民情風土。左秉隆的任命意義,凸顯了十九世紀末,清廷對新馬華人移民社會的態度改變。左秉隆首三年的工作績效甚佳,「清理華洋訟案,勸諭富商捐資,設立義塾,獎掖紳民」,這大體揭示了領事在華人移民社會的積極功能。除了跟英人交涉和護僑,同時為朝廷行之有年的鬻官事業張羅,另在教化、再華化的意義上,為新馬華人帶來了長遠的影響。

左秉隆到任的那一年,新加坡最重要的華文報刊《叻報》創立,他配合私塾書室的設立,組織文社,發起徵文,評選優異,在報刊公布課題和得獎名單,儘管仍不脫四書五經的傳統教化議題,但在以官方訊息和新聞導向為主的報刊裡,另創造了一個文學場。使節、文社和報刊,可以視為文學建制的一環,同時也是一套華人移民社會的教化機制。在接續的二十年內,學堂、書室、報社、出版、孔教運動蓬勃興起,改變了新加坡華人社群面貌,形塑了移民社會內的新興知識階層和文學教養。左秉隆領事任內的具體作為,在啟蒙的前提下,護僑和重塑僑民忠君意識,整合為思想和文化的宣教內涵。從這個角度而言,他主要改變了一個移民社群的流寓生態,開啟了一個「華文」的在地現場。那不僅是海外華人的意識形態認同,恰恰有文化與文學的交織空間,讓「華文」扎根。

本書為清朝派駐新加坡首任領事官左秉隆的詩集全篇,據南洋歷史研究會1959年印行之手鈔本《勤勉堂詩鈔》校點,並附以補遺和近代人物、史地的注釋。左秉隆在新加坡任職期間,倡設義塾、開辦文會,並親自批改諸生的課藝,是為新華文化的奠基者,被譽為「海表文宗」。曾希穎稱其詩「辭不滯意,意能吸新,深入淺出,集元、白、蘇、陸諸家,冶為一爐。自見性情,隨在揮寫。」在他存世的七百多首詩中,除了兩百多首與新加坡及南洋有關的作品外,尚有不少紀錄了出使歐、美、日本的遊蹤,另有部份寫於廣州和香港,於其漂泊的生涯和時事俱有真實的反映,是研究近代歷史、海外華人史、地方史的珍貴典籍。而其詩又往往屬對精工,佳句叠出,有甚高的文學價值。

 

作者簡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左秉隆(1850-1924)

字子興,別署「炎洲冷宦」。原籍瀋陽,入清改隸漢軍正黃旗,駐防廣州。1872年肆業於北京同文館,任同文館英文兼數學副教習。1879年,隨曾紀澤出使英、法等國,任駐英使署三等翻譯官。1881至1891年,被清廷派駐為新加坡首任正式領事。1906年,五大臣出國考察,他以頭等參贊的身份隨行遊歷日本、歐美各國。1907年第二度出任駐新加坡總領事,三年任滿後辭職,仍在新加坡寓居至1916年,後終老廣州。

校注者/林立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後獲香港大學中文系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及多篇關於古典詩詞的中英文論文,現從事有關海外漢詩的研究。除學術撰著外,尚從事古典詩詞創作,擔任全球漢詩總會副主席及新加坡本地詩詞刊物《新洲雅苑》之主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