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天論發微
中國哲學的特質,是向著超越界開放的人文主義,
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
不同名稱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
這樣的超越界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而「呈現」出來,
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面貌。
本書從《詩經》、《書經》、《左傳》、《國語》等書,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人所論述的天論概念,
闡發幽微,
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傅佩榮教授對中國哲學的興趣與關懷,深受方東美先生的啟發。真正著手認真研究,則是在美國耶魯大學念書時,選讀余英時先生的課開始。方先生以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發展「博」之,余先生以歷史文獻的考證與論據「約」之。經過這一博一約,傅佩榮教授踏入了中國哲學的園地。
傅佩榮教授主張,一般論者多以中國哲學的特質為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這種看法容易引起誤解,譬如以為中國人的視野只是現實的人間世界,即使道德規範與宗教禮儀也不過是考慮「利用厚生」而已,談不上什麼終極關懷與超越境界。就算勉強肯定了道德主體有其超越依據,也多半以後者為立說之「假設」而已,不必認真看待。這種觀點並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們承認先秦典籍(如:詩經、書經、易經、左傳等)與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國心靈的原型,那麼我們將不難發現:中國哲學的特質並非僅是人文主義,而是開放的人文主義──向著超越界開放。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不同名稱足以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這樣的超越界絕不是個「假設」,反之,它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或為宗教熱忱,或為道德抉擇,或為藝術才情──而「呈現」出來。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面貌。本書之作,即在闡發其中幽微,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台北。輔仁大學哲學學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等職,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長年致力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家講壇」及鳳凰衛視、山東電視台、東方衛視等電視節目主講國學。論著豐富,多達百餘種。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老子》、《莊子》有一系列的白話譯注、解讀與影音書。其他還包括《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論語三百講》、《孔門十弟子》、《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朱注四書》、《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書。詳細介紹請參考「象飛音樂工作室」http://flyinnmusic.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