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隱
這裡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
是抗戰峰火前夕,既家常又詭譎的舊京。
從中秋到冬至,春節到元宵、到清明、到端午…一直到盧溝橋的一聲槍響,
江湖不再,現代遊俠該何去何從…
這是上個世紀北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發生在古都衚衕巷弄中的俠的故事——
1936年初,北平風雲詭譎,中美日暗中角力,華洋混雜中各種山頭林立。留美習醫的青年李天然,出現在北平車站。七年前他本來跟著師父顧劍霜在太行派習武,卻目睹師兄勾結日本特務,犯下滅師門血案。逃過一劫的他,必須手刃兇手,了此恩怨。
胡同大院樹影唱戲的聽書的……這是老北平陷入戰火前最後的美好時代,也是江湖規矩逐漸行不通的時代,當槍砲取代刀箭、法律取代規矩,這個華洋混雜、各國力量介入的北平,李天然結識了實業家、記者、政要、日本特務、中國間諜……各路人馬各懷鬼胎,各種勢力在老北平最後的寧靜中演變,末代俠士李天然面對的已經不是一段私仇,還有一個武人在新時代該做的抉擇。
作家張北海花了六年時間,把一個消逝的北平寫出來——
作者張北海認為,北京的靈魂存在於日常中:「從胡同,從小戶人家,早晨去買菜,外面等著的洋車,隆福寺,雍和宮的磕頭燒香的,一點一點;然後再加上各種風味的小吃,人們的生活……」1995年,張北海生病發高燒,在醫院住了九天,萌生了寫這本小說的念頭。他花了六年,查找歷史跟材料,終於用文字描摹了一遍北京的靈魂。
所以這本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但小說所涉及的歷史現實都是真實的。張北海所描寫的1936年間的北平,小至街道、四合院落樣貌、食衣住行的細節、到西安事變、日軍進城的背景,都力求符合史實,讀者跟著李天然踏入虛實兩種北京,也透過小說見證「俠」的時代如何成為過去——當槍枝出現,江湖被現實碾碎,隨之終結的還有北京城的美好時代。
作者簡介
張北海
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臺,1936年生於北京,父親張子奇曾經在山西響應辛亥革命,後留學日本,跟馮玉祥的西北軍有深厚淵源。1949年張隨家人移居臺灣,師從葉嘉瑩學習中文,就讀於臺灣師範大學,1962年到洛杉磯繼續深造,攻讀南加大比較文學碩士。1972年考入聯合國,遷往紐約,定居至今。
上個世紀70年代起,張北海一邊在聯合國上班,一邊為許多重要報刊寫紐約寫美國,他的文字幾乎是當年初抵紐約的各地華人最重要的文化指南。陳丹青曾說他是看張北海的文字才懂了紐約,文化人詹宏志則說:「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讀者來說,張北海就是紐約。」至於作家阿城說得更簡單有力,他說自己是「張迷」。
張北海的散文成書有:《下百老匯上》、《美國:八個故事》、《人在紐約》、《美國郵簡》、《美國美國》。另外,他在2000年寫出長篇現代武俠小說《俠隱》,讓各界吃驚,他在北京拆胡同建環道最激烈的時代,以這本書向「消逝的老北京」致敬,轟動影視圈爭取改編,最後由姜文改編執導,2018年上映,片名更為《邪不壓正》(Hidden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