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親愛的媽媽:
我們都想兼顧一切,想將育兒、家務(甚至先生都成為需要你照顧的「長子」)、工作都處理地妥適,但我們卻越來越力不從心,於是我們成為鋼索上的媽媽,一點小事就抓狂;打了孩子,心裡滿是愧疚;先生一句話「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又讓你落淚……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團隊作戰,比一個人單打獨鬥輕鬆】
協助另一半進化成「神隊友」。媽媽千萬別習慣「我來還比較快(好)」,這會造成爸爸覺得「反正也不用我」的惡性循環。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或找幾個共學團體,讓大家陪你一起育兒。

【媽媽為自己、為孩子,設下心理界限】
在台灣社會,媽媽是一種無時無刻都會被評價的角色與工作,不但每個人都會看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也急於教你如何當一個媽媽。

【允許低潮、不完美;為自己止血與包紮】
請不時地觀照自己:哪裡不舒服了?哪裡感到受傷了?或許是來自與原生家庭的糾葛,或許是母職角色的自我內化,請回頭幫自己止血、包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找回自己的名字】
你不只是某某媽媽,你更是你自己。即使育兒忙碌不已,也請留時間給自己,那是滋養你自己的時刻,更是你往前走的力量。孩子會長大,會往外飛,而你的人生是自己的。

彥琪心理師與公婆同住,目前育有一女一兒。她曾經歷工作與育兒蠟燭兩頭燒的兩難,也曾面臨先生無法給出理解與支持的窘境,更曾在多年擔任親子館副館長及諮商心理師中,聽聞也諮商許多因育兒而疲憊又焦慮的媽媽們。

這是一本她寫給所有煎熬媽媽的療癒書。

★本書特色:
◎【特別企劃】媽媽的5個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二、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三、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四、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五、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彥琪心理師想告訴媽媽們:
▎媽媽請先看到自己的價值,並非建立在付出與犧牲上。
▎沒有什麼教養心法,比媽媽放過自己,更滋養、療癒。
▎別浪費時間在對你的瞭解,只有片面言詞敘述的網友上。
▎把自己的排序往前移,或是照顧自己的比例增加,與愛著孩子並不衝突。
▎別把另一半原生家庭的責任與問題,都往自己身上攬。
▎婆媳之間相敬如賓的關係,較為健康。
▎為自己劃下底線,拒絕過度消耗。
▎養育孩子就像大隊接力,大家要一起完成。
▎好好擁抱自己的陰暗面:媽媽不需要是光明、溫暖的,也值得被愛。
▎孩子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人生,而媽媽也得持續練習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指責暴走媽媽之前,或許得先想想她是否已經過勞了。
有些人會舉某些好媽媽為例,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我只能說,那些頂多是自我剝削的過勞代表罷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千萬別高估自己,硬是去承受太多苦難。磨難過多會讓人心力交瘁,喪失了柔軟與體諒的能力,自我保護下的心硬,會讓人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所以,建議將會成為,或已經是媽媽的各位姊妹,好好看這本書,思考如何面對與分析問題,分散壓力。必要時求援,甚至是花錢找助手,別讓自己太累了。「好媽媽」只要及格就好,並不需要完美。我問過女兒,她說自己不在乎媽媽處理家務的表現,她需要的只是,在難過的時候,我能陪在她身邊。
即使當媽媽,抓重點就好了。能抓到重點,就夠好了。──節錄自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我不想再告訴大家,小孩就是要怎麼教才正確。面對這些置身事外,有時就像風涼話的意見與言論,不要有負能量,都好難。
我真正想告訴每位母親的,是照顧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的SPA,無需因為想把自己的排序往前推移,而感到罪惡。
我只是不願當疲勞駕駛,讓跟我同車的孩子與家人們都暈車,還可能發生意外;相反地,我嘗試做一個快樂嚮導,帶領我愛的人們自在地遊遍各地。我們都足夠努力了,別再拿他人的標準,評斷自己是個不好的媽媽呀!──節錄自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撰推薦序。林靜如(律師娘)、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相挺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簡介】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前臺北市親子館副館長)

  過去長期擔任臺北市萬華親子館的副館長,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諮心字002178號;上海二級心理諮詢師第1303000226200573號)。習慣在一大群孩子中打滾,與家長們暢聊辛酸甘苦,同時亦在二寶媽的路上奮鬥掙扎,定期於《風傳媒》、《育兒生活》撰寫心理專欄,分享伴侶、家人、親子之間的各種相處之道與磨合,以及個人的探索與成長。

  曾於兒童心智科門診、精神科與社區諮商中心、竹科企業擔任心理師一職,亦常受邀擔任父母親職教育講師、特殊身心之障礙兒童之團體帶領者、收容成人與青少年之各大監所、輔育院輔導老師及生命教育講師,並長期參與台北義務張老師的服務。現亦擔任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災難心理醫學首席顧問,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樂學網之幼兒AI教保學習發展平台計畫顧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信失敗、困難與挫折,都是促使個體重新成長的養分,而若有人能在這樣生命的缺口中,灌注肯定與同理、支持的穩定力量,便能協助我們走過逆境,並迎向陽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