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森林裡的陌生人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在車諾比核災發生的同年、一九八六年,開始緬因州林子裡的獨居生活,自此沒再開過車、花過一毛錢。

⊙他從未使用過網際網路,沒發過email,也不知道父母仍否在世。

⊙二十七年來,他沒看過醫生,也沒吃過藥,因為他幾乎沒有跟任何人接觸。

⊙他承認每年大概要闖空門四十次,偷的大都是食物、煤氣桶、書籍等民生用品,而且都是趁屋主不在時才會闖入。他全身上下,除了眼鏡,都是偷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緬因州北塘鎮的鎮民幾十年來覺得鎮上魅影重重。有時是手電筒電池不見,有時冰箱裡的牛排消失,烤肉架上新的瓦斯罐有時會被換成舊的。鍋子、大衣等物品也無緣無故沒了蹤影。

⊙奈特隨著季節度日,春天時採集、把自己養胖,才有辦法度過緬因州的嚴冬。他在野外生活,卻從不生火,以免透露形跡,只在夜幕低垂時離開營地。

⊙他趁夏天趕進度補足過冬所需的物資,尤其是囤積瓦斯罐跟食物。有幾次,他幾乎過不下去,瓦斯跟食物都用盡,只得靠冥想。他甚至考慮過自殺。

⊙二○一三年,他闖入「松樹」夏季營地時,啟動了警報器,隨後被捕入獄。距離監視器拍攝到他的身影,已經過了十一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隱士並非現代產物,但是奈特自成一格,他和外界全無溝通,從未拍過照,也不記日記,過著無人知曉的孤立生活。

⊙他寧願獨自生活在野外,也不願妥協,回到一般正常的生活。除了不事生產、必須靠偷竊物資過活,他的選擇出自絕對的自由意志。若非偷竊被逮到,他需要的只是社會的漠視。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屬於「少數」的成分,為了順利適應群體生活、提高個人存活率,或壓抑,或轉化,但這不代表這部分的需求可以被忽略。克里斯‧奈特堅持離群索居的行為,代表了每個人內在無人知曉的那一面的放大版。

很多人都做過逃離現代生活的美夢,但實際採取行動的人少之又少。
這本書是一名男子獨居緬因森林長達二十七年、實現這個夢想的真實故事。
而他之所以遠走高飛,不是為了逃亡避難,純粹只是想獨自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九八六年,二十歲的克里斯多福‧奈特開車離開麻州的住家,前往緬因州,從此潛藏在緬因森林中。聰明內向的克里斯獨居林中期間,從未與人交談,直到將近三十年後行竊被捕,才開口說話。即使在零下嚴冬,他依然在帳篷裡度過,憑藉勇氣和機智存活下來,並摸索出儲存食物和用水的巧妙方法,避免自己在野外凍死。他闖進附近的小木屋偷取食物、衣服、書刊和其他日用品,雖然只拿走基本生活所需,卻嚇壞了附近的居民。多年以來,住戶深受其擾,卻都無法破解接二連三的離奇竊案。

本書根據作者與奈特本人的多次訪談寫成,對奈特與世隔絕的生活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也探討他為什麼離開塵世、隱居生活的所見所得,以及重返社會後面臨的挑戰。故事不但扣人心弦,也思考了孤獨、社群,以及何謂幸福人生的課題,讓一個決心按照己意過活並一一突破困境的隱士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麥可‧芬克爾(Michael Finke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記者、作家。著有《真實的故事》(The True Story: Murder, Memoir, Mea Culpa)一書,於二○一五年改編成電影。報導文章散見各家媒體,如《國家地理》雜誌、《GQ》、《滾石》雜誌、《君子》雜誌、《浮華世界》、《大西洋》雜誌、《紐約時報雜誌》。目前定居在蒙大拿州西部。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