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孩子的失序、難解背後,是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沒有人看見一個少年正在被強暴。」──一直說頭痛而拒學的少年,以自己的血,寫下祕密日記。
  ‧「這樣他就會死掉了!」──四歲女童拿玩具刀瘋狂剁碎黏土人。她被娃娃車司機性侵了。
  ‧「有時候我真的好討厭自己。」──少女纖細手臂上的自殘傷痕,就像媽媽的情人一樣數不清。
  ‧「如果我馬上送她去醫院,說不定她就不會死了。」──最好的朋友驟逝,女孩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兩年來從未開口的少女,最後寫下了這句話。

  ◆◆◆

  任何表面狀況都不僅是表面。最需要去聽見的,往往是沒有說出口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兒少精神專科醫師,謝依婷深知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為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

  謝醫師溫柔同理,帶我們一同牽著孩子,和他們站在一起,看入受創的心,理解傷的源頭,因為當孩子被理解、被接納了,他們也更能有力量,好好長大。

  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說不出口。那麼,我們就先對他們說吧:

  {孩子別怕,我會陪著你,我會接住你。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愛你不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特色

  ◎謝依婷醫師:「衷心期盼每個家庭都能夠平安,都能夠盡早找到相處、相愛的方式,別總是需要病痛和死亡來提醒,要去理解與珍惜,彼此能夠相處的每一天。」

  ◎你可能以為:「還是個孩子而已,會有什麼壓力。」「孩子只是多愁善感,在無病呻吟。」「什麼都不談,孩子就什麼都不知道。」「孩子是故意特立獨行,孩子氣的反抗。」「我的孩子,當然我最瞭解。」……

  →千萬別輕忽了。孩子的心裡其實很吵,可是說不出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別收錄【家長的回饋】:孩子成長的燃料,來自我們的肯定。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沈雅琪(老師&特殊生家長)
  「每個自我傷害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有一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就像《我們的孩子在呼救》這本書中,每一個令人心疼的故事主角。
  在孩子陷入情緒的困境時,家人是第一道防線,如果能夠發現孩子情緒的變化,了解孩子的困難,陪伴他找到專業的治療師、醫師,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就像身處在濃霧的迷宮中,有人撥開迷濛讓我看見前方的路,或許我就能夠鼓起勇氣,往前踏去。

  ▌動容推薦 ▌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文國士(偏鄉教師&《走過愛的蠻荒》作者)、李崇建(親子專家)、周文君(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教授)、施彥卿(精神科社工師)、郭彥麟(精神科醫師)、陳彥任(小兒科醫師)、陳質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學會理事長)、顏正芳(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主治醫師)
  (依姓名筆劃排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簡介】

謝依婷醫師(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人與人相遇是一種機緣巧合,能夠傾聽和幫助孩子,是身為兒心科醫師的使命和幸運,雖然不一定能幫上每一個孩子,但總是要盡力去做。」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進修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為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只有兩百多位。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懂得許多不同面相的事物,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憂鬱高中少女聊偶像,與過動國中少年討論手遊,而面對拒學的國中少女,談的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使用病人的語言,才有辦法與病人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碩士論文還沒寫完,先出了這本書。

  私心希望自己是業餘醫師;旅行、寫作、運動、和潛意識工作以及好好生活,可以是主業。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經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