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文字

分享

0
0

四千年農夫


評分人數不足
買書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百年前的美國,由於大草原肥沃土壤的大量流失,使得美國農耕體系出現了嚴重危機。而農業科學家金恩博士觀察到,東方農法歷經了四千多年,但土壤肥沃依舊,且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這讓他感到相當震驚。
於是他遠渡重洋,遊歷中國、日本與韓國,做了一次古法農耕的行旅踏查,記錄百年前東方國家土地耕作的農法技術,除了文字性的翔實記載,更有超過200幀珍貴的農業紀錄照片輔助說明。這不僅僅只是一個農業記錄,期間所述及的百姓居家生活、各類商品販賣、旱道水路交通、農林漁牧景觀等等,更展現了當代人家生活的人文背景,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史料。

養活數億人的千年土地智慧,就落實在每日勤懇的農田工作中
這是百年前一位訓練有素的觀察家,以研究農民真實的生活情況為目的,鉅細靡遺地記錄下所見所聞,不僅是百年來見證東方農法的唯一觀察報告,更是一趟千載難逢、絕無僅有、圖文並茂的行旅見聞錄!
 讓人訝異的是,當我們即將脫離城市的邊界前,發現我們的有軌電車居然在種滿小麥、大麥、洋蔥、胡蘿蔔、高麗菜與各種蔬菜的農田之間穿梭……
 有位負責看管牛隻的小伙子,他其中一項工作便是利用竹柄勺子,在牛糞掉落地面前將其收集起來,再倒進儲糞容器中。他將這份職責視為理所當然,臉上沒有一絲的不悅。
 此時正好下起雨來,而就像魔法一樣,田裡原先看似沒有人煙的地方,出現了許多巨大斗笠與油紙傘如花朵般綻放。
 土面經過充分鬆動後,一位父親便開始犁田,水牛每邁出一步,膝蓋以下都會陷進泥土中。有個男孩正用手撒著苜蓿堆肥,他在父親開始犁田前就已經繞了一圈。

就算一塊田只有餐巾那麼大,還是要用田埂留住水分,種活稻子
看不見一塊閑置的土地,見不到一點被浪費的資源!在遊歷考查中日韓的過程中,金恩博士非常震撼的發現,東方農民所擁有的土地遠比美國農民小得多,卻利用細緻的土地耕作,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並且在這樣密集使用耕地的情況下,數千年來仍維持著土壤的生命力。他們到底做了什麼?
 水稻的價值不只在稻米,稻草可拿來作牲畜飼料、舖蓋屋頂、編織生活用品、作堆肥,用途不輸稻米。
 田邊就有墓地毛毛的?那你知道他們還用墳上的草牧養家禽牲畜嗎?沒吃完的草也不浪費,採收下來可當飼料、燃料,或做成肥料,讓土壤更肥沃。
 將糞便排進大海更便捷、更實惠?挑糞者一臉「你有問題嗎?」、斬釘截鐵地說:「沒有,這樣太浪費了。我們不會把糞便丟掉,那可值很多錢。」
 河底的汙泥曬乾水分後,就是田地裡最好的肥料。
 無法再耕種的土地就種樹!為了耕地與燃料的需求,農民大量砍伐樹林,卻也勤於植木造林,甚至會為了使土地恢復原貌而移植樹林。
 在稻作之餘,輪種高麗菜、油菜、豌豆、其他豆類、韭蔥與薑,使土地在整年內發揮最大的生產力。
 北方的炕床好保暖,但你知道堆炕床的磚頭(以泥和稻禾混製而成),淘汰後還可以拿去做肥料或堆肥嗎?

傳統永續農耕的再次復興,引發「回歸自然」的改革運動
有機農業的創始人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稱此書:「任何農業或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都不能忽視。」
在東方,在這些人口稠密的國家,在這些戰亂頻仍的國度裡,東方農民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並進行細緻的土地耕作,可謂「種無閒地,種無虛日」,配合時節耕種不同作物,不浪費一絲地力,這不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也提高土地生產率。
金恩博士把這趟踏查行旅寫成《四千年農夫》,不僅震撼了他自己,也陸續受到世界各國主要農業與有機農業先驅、作家所引用,並大加讚譽,這些人包括: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夏娃.巴爾弗(Eve Balfour)、利明頓子爵(Viscount Lymington)、艾伯特.霍華德(Albert Howard)、路易斯.霍華德(Louise Howard)、瑞士的埃倫弗里德.菲佛(Ehrenfried Pfeiffer)、美國的傑洛姆.歐文.羅代爾(Jerome Irving Rodale),和澳大利亞的斯坦頓.希克斯(Stanton Hicks)。繼而受到各界的認同,成為農業主題中的經典,並成為1950年代美國有機農業運動的聖經,不只引發了美國一場農業的「寧靜革命」,更帶動了全世界的土地改革運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方憑什麼?值得西方、甚至是未來的全世界來學習千年生存之道!
 「民以食為天。」耕作技術不斷進步,背後不變的主題是「生存」。正是為了生存,更不可以讓土地失去生命,否則連我們自己都將無法倖免於難。東方民族在相對有限的生存條件下,在田畦和屎尿中,在溫飽和地利間,早已得出一套與土地協調合作的共存關係,這樣的先見之明,非常值得科技掛帥的現代農耕和忘記祖先智慧的我們回頭省思──
*大自然中沒有什麼是可以浪費的
可以食用的一切,不是人類就是禽畜的食物;不能吃、不能穿的,可以做燃料;各種有機的廢棄物、人畜的糞便,都可以製作土壤的肥料──重新回歸大地!
*順天應人,因時、因地、因物制宜
大自然有她的規律和法則,透過了解、運用這些法則去發展相對應的技術和工具,養活自己,也養活千千萬萬人,例如東方民族傾向配合不同時節耕種不同作物增加食物產量;容易有水患的地區,溝渠首重排水防洪,有較長旱季的地區,溝渠或許就僅留保存水資源的功能……
*永續是為了讓我們不失去生存的所在
科技再發達,人始終要依靠這片土地繁衍生息,保護土地的生產智慧,東方民族早就在做給世界看,例如山野雜草雖然是重要的綠肥來源,但農夫心底都有一個限量採草的底限;不得不在山坡開發耕地,梯田的規劃除了要抓住水種活作物,也是為了減少土壤流失;耕地真的必須全年無休,那就輪作特定作物滋養土壤……

你吃的每一粒米,都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