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奬得奬研究就是一例。三位來自英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杜列斯(David J. Thouless)、哈爾丹(F. Duncan M. Haldane)和科斯特利茲(J. Michael Kosterlitz),在三十多年前,利用高度抽象的拓撲學(Topology)數學概念打開了量子力學的一個全新研究方向。他們的理論已被許多實驗驗證了,並且實際應用在製作拓撲絕緣體,未來也可能用在量子電腦的設計上。
1930年夏,一艘從印度駛往英國的輪船上,準備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的錢卓斯卡來到甲板,仰望滿天星斗。眼中所見點點繁星都是在宇宙中燃燒超過數十億年的恆星,它們的年歲長短不一,但卻有著共同的命運:在燃料耗竭後塌縮成白矮星。但真是如此嗎?錢卓斯卡在漫長無趣的航程中卻計算出一個不尋常的答案。他舉起手上這本天文學權威愛丁頓爵士(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的著作──這可是他在印度馬德拉斯大學時參加物理競賽得到的獎品,期盼到了劍橋有機會向他本人請益。
1931年,狄拉克首次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第二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Carl D. Anderson)果真從宇宙射線中發現它的蹤跡,並命名為「正子」(Positron)。這個發現鼓舞了科學家尋找另一個反物質──質子的反粒子,然而許多年過去,卻始終沒有反質子的跡象,許多人開始懷疑也許並沒有反質子,直到義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Emilio Segrè, 1905-1989)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