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
1

文字

分享

0
8
1

活性碳濾芯與 RO 逆滲透其實是閨密?淨水器原理大解密

活躍星系核_96
・2018/05/22 ・301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水知識生活家 許馨勻|在這資訊碎片時代,我們只提供最真實的水知識,大家最需要的水知識,讓人人都能當水知識生活家

你家有裝淨水器嗎? 目前活性碳濾芯和 RO 逆滲透為目前台灣淨水器的大宗。其實 RO 逆滲透是一套複合式的系統,其中主要的過濾環節也包含了「活性碳」;究竟這些淨水器是如何運作的,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淨水器的組成和原理吧,有了這些知識也更能知道自己適合怎樣的淨水器、才不會被廣告或是業務牽著鼻子走囉。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活性碳的小知識吧!

活性碳淨水器

活性碳濾芯原理

活性碳濾芯原理,圖/ID Water水知識生活家。

活性碳(activated carbon)是很廣泛使用的的淨水器濾材,為一種多孔性的含碳物質,它具有高度發展的孔隙構造,其結構為碳形成的六環物堆積而成。由於六環碳的不規則排列,造成了活性碳多微孔結構及高表面積的特性,每一公克的活性碳就有如好幾個籃球場的面積,因為這特性所以它能夠讓汙染物如農藥、臭味、餘氯等有足夠空間吸附在上面,而達到過濾效果。

 活性碳主要功能有

  1. 臭味
  2. 吸附顏色
  3. 吸附氯氣
  4. 吸附農藥

活性碳就像海巡一般,負責把這些偷渡的物質給抓起來,然而對於暗渡陳倉的硝酸鹽、硬度以及絕大部分的重金屬,活性碳可能就拿他們沒辦法了(攤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性碳材質迷思

電子顯微鏡下的活性碳。source:Wikimedia

活性碳所使用的材料大多取自木材、鋸屑、木質素、果殼、棕櫚、椰子殼等,經高溫(300~500℃)碳化後,再以高溫(850~950℃)的水蒸氣予以活性化製成。活化的目的是清除碳化過程中,積蓄在活性碳孔隙內的焦油物質及提高孔洞體積、比表面積,以產生高吸附量的活性碳。

通常業者會聲稱椰子殼的活性碳就是最好的選擇,千萬不要陷入材料品質迷思,關鍵還是在於廠商的製造過程,而這個把關的部分,消費者需要注意的是,是否有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ational Sanitation Foundation, NSF)認證材料證明,這樣才能避免買到劣質的活性碳濾心或淨水器。

NSF 認證活性碳濾心水壺,圖/NSF 國際官網

市面上常見的活性碳淨水器種類

一般市面上販售的活性碳淨水器大致可分為『粒狀』、『粉狀』、『壓縮碳棒』、『銀添抗菌活性碳』、『銀添抗菌活性碳纖維』五種型式,其過濾效果程度依序為:

  1. 銀添抗菌活性碳纖維
  2. 銀添抗菌活性碳
  3. 壓縮碳棒
  4. 粉狀
  5. 粒狀

由於活性碳本身無抗菌的能力,因此開發出添加具有抗菌效果的銀奈米粒至活性碳中,透過奈米大小具有高的比表面積特性,加入活性碳中可提高其吸附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性碳的維護與管理

  • 增加水體與活性碳的接觸時間可以提高活性碳吸附的效果,這可以透過減低水流速度的方式達成。
  • 新的活性碳在第一次使用前應以清水流洗清潔,以去除殘留的粉末狀活性碳。
  • 活性碳的吸附對象是無選擇性的,只要是疏水性有機物,活性碳都具備某種程度的吸附效果。為增加吸附效果,水體應先適度過濾,去除雜質再進入活性碳濾心。

使用活性碳淨水器應注意的地方

過濾是以阻截為處理機制,達到去除水中物質的功能,因此使用一段時間後,濾芯上所截留下水中的雜質會逐漸累積。雖然活性碳的吸附能力很強,但也是細菌的溫床,使用時間一久,活性碳已屆使用期限,如果太久沒有更換或清洗,堆積在淨水器上的顆粒物質會愈來愈多,則通過之水流量會逐漸減少,並會孳生細菌,影響水質安全。

如何判斷淨水器被阻塞的程度 :一般淨水處理是利用入水與出水的壓力差。

經過一定的處理水量後,淨水器要定時進行反沖洗*以排除堆積其上的雜質,淨水器濾芯也需定期更換(一般 3 個月更換一次,活性碳濾心一般約半年更換;出水量顯著減少時,也需更換),才能確保濾出水的安全。

  • 反沖洗(back washing)為一種清洗濾料之方法,透過攪動使附著於濾層中的雜質污染物剝離,但這通常要請專業人士來執行。

活性碳的使用期限:當濾芯顏色變黃、淨水流量漸小時,就要及時更換,不然濾出的水質反而會比自來水更不安全。

RO 逆滲透淨水器

逆滲透(Reverse osmosis, RO)有如城堡裡的層層衛兵、設下了 2~3 層的關卡,是各類淨水器中對污染物最全面的處理技術。但逆滲透也因此成本最高,維護也較為困難,因此為了保護滲透膜的壽命,在滲透膜前端會有去除水中餘氯的機制,這通常利用活性碳濾芯來完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O 逆滲透濾芯構造,圖/ID Water水知識生活家。

RO 淨水器構造

RO 淨水器一般是如何組成的,想必很多人不太了解,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基本的構造吧!

一般 RO 淨水器系統基本是由五種不同的濾芯所组成:

RO 逆滲透率新構造,圖/作者製作。

RO 逆滲透的過濾原理

RO 薄膜即半透膜為一種多孔性的材質,水只能從一方流入,而不會回流,且其孔徑大小剛好可以通過水分子,因此比水分子大的分子如重金屬、酚類、螢光劑都無法通過,細菌、大腸菌、病毒亦無法通過。

RO逆滲透原理。source:wikimedia

利用半透膜的材質及水分子滲透的特性,一般水分子會由濃度低(雜質極少)的一端往濃度高(含較多雜質)的一端滲透,但是如果在濃度高的一端加壓就會形成逆滲透,也就是水分子由濃度高的一端往濃度低的一端移動,因此逆滲透的基本配件就是半透膜與加壓馬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為避免水中懸浮微粒造成阻塞問題,通常在活性碳濾心前會再加一個 5 微米的濾心,水中較大的顆粒、餘氯及部分有機物可由前置活性碳及顆粒濾心去除。

滲透過分離膜的即為純水,沒有滲透過去的即為高濃度廢水,而 RO 造一桶純水須排放 3~4 桶廢水,但可將水中所有雜質完全去除(90%以上),是目前過濾效率最高的水處理方式。

RO 膜雖然能過濾水中雜質及異味,能有效提高用水品質,但相對的 RO 濾心是屬於耗材之一,面對不同用戶所使用的原水端,會因為水質差異而影響該濾心的使用年限,使其壽命降低。

RO 淨水器的維護管理

RO 淨水器的維護管理,圖/作者製作。

但因不同淨水器使用材料不同,消費者使用淨水器的次數、用量也不同,因此濾心使用壽命也就不同。缺乏維護保養的濾心本身就會形成二次污染,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家用淨水器淨化後之水質經常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來衡量,因此處理後之水質難以保證。

目前雖能做到由淨水器的自動控制系統根據水壓、時間提醒維護,但事實上等到濾芯顏色變黃、水流量變小時,也許已經是事態嚴重的程度了。

重要的是還是要根據水質,因此最好能夠常態的進行水質檢測,才能真正確保我們飲用水的安全。

活性碳與 RO 逆滲透濾心比較,圖/ID Water水知識生活家。

參考資料

  1. 黃惠如。2005 年 9 月 1 日。4 招確保我家水能喝。康健雜誌。82 期。
  2. 王根樹。2011 年 11 月 20 日。淨水器的使用。上課簡報。
  3. Ghaedi, M., Sadeghian, B., Pebdani, A. A., Sahraei, R., Daneshfar, A., & Duran, C. (2012). Kinetics, thermodynamics and equilibrium evaluation of direct yellow 12 removal by adsorption onto silver nanoparticles loaded activated carb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187, 133-141.
  4. 張傳旺。2011。超音波及酸鹼藥劑應用於 RO 膜清洗系統之研究。In: 第十一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5. 楊智其。2011。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課堂簡報。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0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