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7/03
「2009年台灣發生莫拉克風災,我和幾個朋友希望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幫忙一些事情。」這是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中心的蕭景燈博士架設台灣第一個「Sahana」系統的初衷。接著隔年的海地地震也促成他引入另一個系統「Ushahidi」,從此之後持續累積了經驗,應用在更多台灣的案例上,這些透過網路社群蒐集資訊的系統在世界各地如何協助救災與防災?我們來聽聽蕭景燈博士怎麼說。
・2013/07/03
2012年政府推動防災雲端,但是你知道之前有哪些發展的演進歷史嗎?「防災的資料倉儲其實已經發展十幾年了,只是這個名詞最近才被提出來。」中興工程顧問社的陳俊愷博士說,中興工程顧問社承接過許多政府委託的計畫,在防災技術研發、相關產業推廣應用不遺餘力,在這篇專題中陳俊愷博士引導我們認識防災雲端的發展和突破。
・2013/07/03
國際資料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2011年的報告《Digital Universe Study: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指出,全世界的數位資料每兩年就會成長為2倍以上,現在是「Big Data」的時代,但如何應用在防災、災害應變、以及災後重建之上呢?台大地理系的孫志鴻教授是國家地理資訊系統的計畫主持人,他也致力規劃資訊開放的平台架構,在這篇專題中,孫教授從近年印尼的開放政府談起,切入災難與資料之間的關係。
・2013/07/03
資訊,是災害管理的關鍵要素。台灣地處太平洋西緣,也正好是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颱風、洪水、土石流、地震等災害的頻率高,可說是「多災多難」的地方,災害的資訊管理極為重要。
・2013/07/02
身為哲學系學生,我對能源政策有什麼獨到的見解?答案是沒有。不過我們長久以來研讀哲學家們枯燥龐雜的爭論,深深體會怎樣的討論容易有建設性,怎樣的討論可能淪為跳針打嘴砲,浪費大家的時間。以下羅列幾項這次核能討論中常見,但實則有礙溝通效率的說法,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2013/07/01
米蟲正式的名字應該是米象,有個像象鼻長長的喙向前伸出,而且還會飛。米象是害蟲,而且這場人蟲對決早已進行了超過一萬年,這群迄今還站在擂台上的對手,實在讓人不得不敬佩。它們一胎生下大約四隻小蟲,好像不多,但是配合每天一胎的能力就很可怕了。媽媽在米粒上打好了洞產卵,小蟲出生後把米粒啃空,我們就失去了一個香噴噴的飯粒。忙碌的現代人看到米象繁生大概會是一句咒罵接著手工除蟲,而泛科學的讀者們大概會有強大的好奇心,想仔細看看這米象到底長得怎麼樣。讓電子顯微鏡照片來滿足你的好奇心。
・2013/07/01
目前中油公司計畫在苗栗以停產的儲氣(天然氣)構造中灌注二氧化碳,等於是把廢氣放回原來的儲氣構造中,該地層構造本來有很好的蓋層,要不然就不可能儲氣了;現在把二氧化碳灌進去,就像你把保險箱裡的鈔票拿出來,又放了一些股票或舊報紙進去,沒什麼好擔心的。
・2013/06/28
需要強調一下:「食物沒有腐壞」跟「食物沒有變質」是不同的概念。「腐壞」通常是指長了細菌或者黴菌,而「變質」還包括其他的導致食物品質下降的情況,比如油脂氧化、失去固有風味、口感變差等等。因為腐壞跟食用安全密切相關,所以更受關注,這裡也只討論這一變化。
・2013/06/27
科學家的重要技能就是培養出對龐大數字的敏感度,還有判斷數字是否大致正確的能力(對極小的數字也是!),我們花了大量時間訓練自己和學生,以求能夠精通此道。但這卻完全忽視了卡爾的見解--這些龐大無比的數字, 意謂著我們在浩瀚宇宙中是何其渺小!
・2013/06/26
在這個例子裡,有兩個事件的序列:一個是我觀察得到的,室友每天所從事的運動項目;另一個是我看不到的,也就是對我來說是隱藏的,外面每天的天氣。由於我知悉這兩個馬可夫鏈之間的關係,所以我便可以由其中一個馬可夫鏈的狀態,去預測另一個馬可夫鏈的狀態。而「隱馬可夫模型」,便是描述這樣的兩個序列的關係的統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