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5/25
在 15 世紀,天文學家在觀測斗大星空,紀錄星數之時,最苦惱的一件事就是計數觀測資料的龐大數目。因此為了解決天文學家的煩惱,納皮爾 (John Napier) 著手設計對數表,讓天文學家便於查詢數以千計的運算結果。而後,牧師威廉·希卡德  (Wilhelm Schickard) 也發明了四則運算計算機,不幸一場大火,將成果燃燒殆盡,然而同一時期的對數計算尺也正在研發階段,成為開啟往後一連串數學計算機發明的先驅。
・2020/05/22
關於「人機互動」的定義,不同科系的朋友們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原來人機互動很多科系的人都可以著手做?!俗話說:「行行出狀元」,人機互動又會帶來行業間什麼樣的影響呢?跟著本篇一起來了解人機互動的特色吧!!
・2020/05/21
常常有一種情況,自己的親戚朋友並不曉得自己的工作室在做什麼。而「人機互動」這個名詞對外行人來講更是抽象,究竟該怎麼跟親戚、朋友解釋這個名詞呢?跟著本篇文章,一起來看看這些狀況劇吧!知道接收者(聽眾、觀眾)的背景知識,就能調適自己解釋的方式來配合對方,讓對方更理解自己在說什麼。
・2020/05/18
機器人在 17 世紀後就如雨後春筍般推陳出新,擬人化的動作更是令人為之著迷,而其中,令人矚目的是奧地利的鹽礦總監坎佩倫 (Wolfgang von Kempelen) 一手打造的「土耳其人」 (The Turk),堪稱是一台會下棋的機器人,更是獲得多國元首的青睞與讚賞,然而,在這台機器人實際上卻是由人為操縱,而這場騙局竟然持續了數十年才被揭穿。雖然是場騙局,卻也為日後機器人的發展走向描繪出藍圖。
・2020/05/15
在這本書中,作者試圖解釋電腦如何讓數學知識更為人性化,讓兒童喜歡上數學。作者想探討的不止是數學這門學科,更是重新看待學習過程的視角。在我們的學習歷程中,或多或少會否定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說自己就是學不好,當這個信念被強化,便越認定自己就是不行,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0/05/13
隨著科技進步,電腦已成為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我們還能如何將電腦應用在生活中?以數學為例,當代文化中的「數學恐懼症」讓人們一聽到「數學」就抗拒學習。然而,人人都能寫程式的現在,人們如何進一步從電腦科技中思考與學習?
・2020/05/13
幾年前,人們還認為電腦是昂貴又奇特的機器,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大眾開始意識到電腦終有一天會出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時至今日,電腦也融入教育之中,但除了做為我們查資料的工具,電腦還能對人類的思考與學習有何影響呢?
・2020/05/11
人類發明機械生物,不僅展現齒輪工藝的成熟與演進,更是為後世的研究埋下伏筆。隨著時代推演,向來以神學為重的歐洲國家也底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科學革命」,科學家們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紛紛顛覆傳統概念,這種突破思維的精神,也開始在人們心中潛移默化,對於新奇的研究成果深信不疑,然而這種現象也使科學騙局隨之而來。
・2020/05/04
十四世紀初,重力機械鐘逐漸取代水鐘,開始在歐洲各地出現,而且大多安裝於教堂或修道院的鐘樓,隨著鐘樓的需求增加,吸引更多人投入機械鐘的設計與製造,齒輪的工藝技術因此日益精進,鐘樓也從基本的時鐘升級為天文鐘,而其中教會成為設計天文鐘的重要推手。在擴增天文鐘相關功能的同時,機械鐘也朝著小型化發展,因此發條的發明除了催生出懷錶,也發展出後續齒輪工藝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