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1/17
van der Werf表示,在宇宙雲裡,水通常是結冰狀態,不過因為類星體或年輕恆星發出強烈輻射的緣故,冰會被蒸發。這說明了為什麼該團隊會特別選擇在這一個天體附近尋找水汽。「這個天體的位置非常遙遠,所以我們就好像搭上時光機器回到了宇宙的過去一樣,回到它比現在年輕10倍的童年時期。許許多多研究中,這是第一個鎖定要在早期宇宙中找水的。」
・2011/11/16
小精靈星雲(Pacman nebula,NGC 281)位在仙后座方向,距離地球約9200光年,寬約130光年,是天文攝影者很喜歡拍攝的目標之一。可見光波段所見的小精靈星雲其實位在這幅WISE影像的右上方;而這幅影像中央發亮的部分,則是原本小精靈星雲張開的大嘴那個三角形的部分。
・2011/11/15
天文學家Pierre Vernazza等人結合羅賽達太空船(Rosetta)、歐南天文台(ESO)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NTT)、NASA的紅外望遠鏡設施(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IRTF)及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等的光譜觀測資料,發現司琴星的性質和在地球上發現的一種罕見隕石非常相像,一般認為這種隕石應是在太陽系內側區域形成的。故依此觀點,這些天文學家認為司琴星或許與地球等內側行星是由同源物質形成的天體,之後才逐漸移動位置到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main asteroid belt)中。
・2011/11/14
來自歐洲太空總署(ESA)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火星探測衛星多年來所測繪礦物分佈資料顯示,有多達350處以上的火星地表環境,可能含有大量液態水,只不過這種狀況只各維持了很短的一段時間。這些含水時期應該是發生在一段為期數億年的溫暖時期的最後一段時間,當時溫暖的液態水和地表下的岩石可進行交互作用,才會產生火星各處的黏土礦物大多分佈在火星地下淺層處的狀況。這對火星是否有生命生存或是火星大氣如何改變等之研究,是個有利的線索。
・2011/11/10
波霎是自轉快速、磁場極強且以固定週期發出電磁波輻射的中子星,基本上是質量高達地球的50幾萬倍、但體積卻只有一座普通城市大小而已的天體,如此稠密的性質,使得在中子星表面,一茶匙的糖會像一座聖母峰那樣重;而由於中子星表面的磁場強度非常強,伴隨其快速的自轉,促使其兩極持續發出從波長最長的無線電波到波長最短的伽瑪射線等的電磁波光束,隨中子星自轉而轉動,從地球上觀察就變成規律的脈衝訊號,像是燈塔一樣。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是到目前為止,性質最接近黑洞但可直接觀測的天體。
・2011/11/08
天文學家表示:像這樣近距離飛掠地球的事件並不少見,但要是探測科技夠成熟且小行星專家們已準備好觀察,這倒是第一次。前一次像2005 YU55這樣大小的小行星以這麼近的距離飛掠地球,是發生在1976年的2010 XC15,只不過當時的探測技術不若現在,因此根本沒人知道有顆這麼大的小行星飛過去了,一直到2010年才發現這顆小行星,回溯其過去的軌道路徑才知道1976年的驚險事件。而下一次這樣大小、這樣近距離飛掠的事件,將發生在2028年。
・2011/11/07
GRB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爆發事件。最早是由在地球上空環繞的觀測衛星偵測到這些強烈而短暫的爆發事件。在其位置定出後,天文學家會立即用地面大型望遠鏡,以可見光波段和紅外波段追蹤觀測爆發後數小時到數日的餘暉變化情形。其中一個GRB,編號為GRB 090323,最初由NASA的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在2009年3月23日偵測到,之後天文學家迅及用史威福X射線觀測衛星(Swift)和位在智利的2.2米MPF/ESO望遠鏡的GOUND系統及VLT望遠鏡研究爆發後一天的細節。
・2011/11/05
在2010年12月11.4日,卡塔利納巡天計畫(Catalina Sky Surve)的Steve Larson注意到Scheila亮度異常增加;由於Scheila位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按理來說,這樣的小行星應該不會有這樣短時間內亮度異常增亮的現象。經由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和史威福觀測衛星(Swift Satellite)的觀察,天文學家發現Scheila應該是受到另一顆更小的小行星撞擊,才造成Scheila出現類似彗星的彗尾特徵。
・2011/11/03
天文學家以前也曾看過旋臂結構,可是都是在由數億顆到數千億顆的恆星所組成的螺旋星系;而在個別恆星周圍發現旋臂結構,這倒是頭一遭。這顆編號為SAO 206462的恆星相當年輕,距離地球約400光年,位在南天的豺狼座方向。新觀測的旋臂結構其實是環繞在恆星周圍的氣體塵埃盤,或稱拱星盤(circumstellar disk),盤寬達2倍冥王星軌道,相當於224億公里,極可能是因為有新行星正在拱星盤中形成,才會構成這樣的旋臂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