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9/16
各位讀者,本系列專欄要介紹如何使用LinkIt ONE 這塊Arduino 相容板來進行各種穿戴式裝置與物聯網專題,歡迎和我們一起動手做。不過只把LinkIt ONE 當作Arduino 來用的話就太可惜了,因此我們會直接切入它的聯網功能,之後再回頭結合各種電子元件,讓製作各種物聯網專題更輕鬆。
・2015/09/15
「統治基本粒子領域20年的皇帝」、「夸克之父」、「活的百科全書」、「最具語言天才的物理學家」,這些稱譽都是形容一個人──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
・2015/09/14
今日的可攜式科技產品已不再像是身體的延伸,而是自身的一部分。「穿戴式裝置」是可以穿戴在身上的電子產品,功能包括追蹤、生物感應和行動傳輸。未來,這類產品只會越來越多。例如近來最火紅的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只要搭上iPhone,你就可以在手腕上打電話、傳訊息和瀏覽網頁。它還附有許多感應器,可以監控你的健康與健身狀況;經過指紋識別後,也可以授權Apple Pay付款系統來買東西。
・2015/09/14
1789年的哥廷根大學,德國自然學者佛斯特(Georg A. Forster)對學生侃侃而談二十幾年前,參加庫克船長歷時三年、共七萬公里的南半球航行。其中一位學生的熱情提問與嚮往之情,令他印象深刻,他毫不懷疑此人將來極可能也會成為探險家,但他沒有想到這位叫洪堡的年輕人不但成為十九世紀最著名的探險家,也是第一位將科學方法引進地理調查的地理學家。
・2015/09/12
過去可能只有在實驗室才能使用的光譜儀,現在只要靠 SciView手機光譜儀輕巧容易使用。
・2015/09/11
同時使用多種媒體對我們會有何影響呢?我們會因為使用多媒體而變得更聰明、更靈巧嗎?近十年來,我們大腦的應變力得到明確的證實:它好比是生理上的硬體,持續跟某種軟體(我們的生活經驗)相適應。所以我們所經歷的事情並非不重要,因為任何心智活動都會在腦內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會影響大腦未來的功能。
・2015/09/11
這次解剖的科學重點在於電子鍋內鍋的塗層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媒體重點則放在內容農場、聯播網廣告的問題上,提供公眾參考。
・2015/09/10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自古即爭論不休, 1704 年牛頓出版《光學》一書讓微粒說成為主流, 1820 年代波動說又取代了微粒說,而愛因斯坦竟在 1905 年的論文中直接把光當成粒子,直到出現「康普頓效應」使光的波粒二象性從此成為共識,量子力學因此有了牢固的基石,而1927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也因此頒獎給康普頓。
・2015/09/09
當我們沒在用腦時,腦內就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也就是沒學到什麼事情。最近哈佛大學科學家在專業期刊《科學》(Science)上同時發表了四項實驗,提出證據,證明電子媒體對我們的思考和記憶有何等不利的影響。這文章有很棒的篇名:〈Google對記憶的影響:不斷使用資訊對我們思考的影響〉。這篇文章所談的並不是殺手遊戲令人變得暴力,或是使我們的感覺變遲鈍——這兩點大家早已知道。它所探討的主要是我們越來越依賴數位媒體這件事對我們使用心智(以及長期下來對我們心智能力)意味著什麼。
・2015/09/08
「太空,最後的疆界。這是星艦企業號的航行。它的五年任務是: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勇往人類未至之境。」1966 年的今天,由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製作的科幻影集《星際爭霸戰》在美國 NBC 電視台首播。片頭這段寇克船長的旁白,道出這部科幻史上經典之作富涵人文精神的主軸,也繼續做為往後新的系列影集與電影共同的開場白;當然,它也因此成為不同世代星艦迷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