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10/28
對許多在家下廚的美國人而言,香料常讓人一頭霧水。我們會在烘焙時使用香料,但反而較少在烹煮鹹味料理時添加香料,部分原因在於:我們不知道如何購買香料,也不清楚香料真正的功用。不過,想要有效增加香料的風味,你有幾個選擇:加熱、研磨香料,或者是以油脂爆香。
・2015/10/28
玻璃還對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貢獻良多。你或許在光滑的金屬表面或池塘邊見過自己的倒影,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玻璃鏡子才是自我形象最後、最親密的裁判。就連相片和錄影畫面也是透過鏡片才得以記錄下來。
・2015/10/27
美國物理學家理查.費曼,1965 年的物理諾貝爾獎得主,曾對科學下了一段定義︰「科學家總嘗試想盡快證明自己是錯的」。這句話,也其實是所有科學的根本。
・2015/10/26
當泛科學的臉書粉絲頁有5萬人按讚時,我還吐槽了一下,說朱學恒的有15萬人按讚,泛科學只有他的三分之一而已。而現在泛科學臉書粉絲頁已達到他40萬人的超過一半,希望有一天能夠徹底超越! 對這成就,身為持續在泛科學發表文章的作者群之一,當然感到甚有榮焉。泛科學不是完美的,我有不少意見,當然讀者也更是有不少意見,最近有篇文章〈閱讀泛科學的心得〉,在幾位泛科學作者間有些討論。基本上,該作者阿捷認為泛科學有些作者在文章中「腦補」。
・2015/10/26
加強宗教信徒的凝聚力,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識形態,常是透過各種洗腦手段達成。而無論是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從演化學的角度來看,都屬於一種結合「遺傳」和「文化模仿」的適應能力。
・2015/10/24
科學教育包括科學史、已知的結果(就是教科書上的內容)、動手做、主題探索四個部份,現今的教學有相當多的部份還是在演譯已知的結果,其他三個部份都被犧牲了;人類最原始的好奇心、想像力與膽識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燃料,運用在教學現場就是要去營造與引導孩子激發自己的求知潛能,這樣的科學學習才會刻骨銘心。
・2015/10/24
玻璃為何如此神奇,竟然會是透明的?光為何能穿透這種固體,其他物質為何無法讓光穿過?玻璃的組成原子明明和沙子一模一樣,為什麼沙子不透明,玻璃卻能透光和屈折光線?
・2015/10/24
1673 年,英國皇家學會收到一封來自荷蘭的信,信中繪製了蜜蜂、蝨子、黴菌等在顯微鏡下放大 200 倍的圖。雖然顯微鏡已問世數十年,但即使經由當時也身為皇家學會會員的虎克加以改進,放大倍數也不過從十倍增加到二、三十倍。這位寄信來、名不見經傳的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究竟是何方神聖?
・2015/10/21
1956年12月的《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上刊了一篇關於摺紙與多邊形的數學文章,因為讀者反應不錯,編輯問作者葛登能這樣的題材是否足夠繼續寫下去,他答說應該可以,從此每期就都有葛登能的數學專欄,持續近四分之一世紀,每月一篇毫不間斷。
・2015/10/17
糖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很重要也很常見的成分。與澱粉一樣,糖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由碳、氫、氧原子組成,作用就如同身體的燃料。事實上,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經過轉換後,細胞得以運作、生命得以延續、身體得以成長。接下來的段落中,我們將告訴您跟糖有關的必知事實,包括糖的由來、生產方式,以及糖進入到人體後究竟會產生什麼作用。我們也將分析糖到底會不會讓人上癮,還有所謂的健康食品裡,究竟藏了多少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