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5/09
大氣中存在許多分子,雖然看不見,卻跟人類生存密切相關。例如「過氧化氯」加速臭氧層被破壞、「克里奇中間體」影響酸雨的形成。這類基礎研究的成果雖無法賣錢,但對於理解大自然的力量相當重要。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所-林志民研究員,將研究分子和化學當作夢想職業,並創辦《科學家在玩什麼?》體驗營,讓高中生體驗科學之趣味與精髓。
・2017/05/08
現在只要有關於大屯火山的新研究、新發現登上媒體,或是陽明山發生了地震後,「大屯火山是死是活?」就幾乎是大眾或媒體必備問題之一。但經常問題並不會只有一個,而是一個接著一個,今天我們整理了幾個常見問題,雖不一定能完全說明白,但多少可以稍稍幫助大家增加對這座火山的認識。
・2017/05/08
動體視力對於運動員很重要,而研究移動快速的細胞、病毒、細菌時,為了讓顯微鏡底下的世界看得更快更清楚,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的謝佳龍助研究員,與團隊一起研發每秒可拍五十萬張影像的光學顯微技術,有助科學家在對生物系統造成最小干擾的情況下,直接觀察奈米尺度的活體現象。
・2017/05/05
洗臉也是要學習的?沒錯不要懷疑,任何保養都是科學,因此洗臉也是大大有學問的。首先偏冷的水比較適合,再來就要依個人的不同情況做調整囉,要怎麼做呢?趕快來學吧!
・2017/05/05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從 1980 年,就陸續針對這個問題發表政策性聲明並不贊成太小的小孩參與游泳課程。因為此類課程,會讓父母錯誤的以為小孩在水中是安全的,但其實不然,水中危機處處,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玩水雖然可以提供樂趣,但並不適合直接教他們游泳技能,更遑論是水中生存方法。太小的小孩(五歲以下),認知能力與身體能力都未成熟,根本不可能理解游泳相關知識與技能。絕對沒有什麼愈早學愈有機會變高手的事!
・2017/05/05
天文學家在黑夜裡觀測,搶在天未明之前,透過望遠鏡取得他們所需的資料。中研院天文所王為豪副研究員,利用遠紅外光及次毫米波觀測遙遠星系,揭開宇宙演化的奧妙。而美麗的天文影像,能夠傳達給大家許多科學的想法。
・2017/05/04
在《聲之形》的電影之外,聽損兒童需要面對重重關卡,從聽力檢查、配置聽力輔具到聽覺口語訓練等等,都是十分不容易的。如果我們能擁有正確認知,便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也能給予他們更加友善溫暖的環境。
・2017/05/04
植物也被證實有學習力!植物可能是利用類似神經網絡的組織來進行記憶及學習能力的建構。這項研究使我們得反思,我們應更加重視環境的破壞問題,因為這可能會加速植物朝著有利於生存的目標繁衍,並大大改變未來的環境生態樣貌。
・2017/05/03
馬,曾經扮演過人類的食物、載具、武器等等角色,不過時至今日,馬戰車和騎兵都跟埃及法老一樣,進入歷史的洪流,成為考古研究的題材。馬的歷史就和神秘古埃及一樣,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探索。
・2017/05/02
文/陳勁豪|臺大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 專案計畫助理研究員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明了聲學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