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科學
1244 篇文章・ 1 位粉絲

談「科學」方法及「科學這一行」,內容包括:科學教育、科學史、科學家、科學行內話、科研政策、科學倫理、科學哲學、科學方法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9/22
出生於倫敦的法拉第家境貧寒,只能靠自學獲取知識。14 歲去當書商的門徒,逐漸建立起對科學的興趣。1831 年,法拉第作出他對後世最大的貢獻──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發現磁鐵反過來可以讓電線產生電流,製作出第一部發電機。不過他花最多時間與心力是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法拉第自 1825 年起在皇家研究院舉辦兩個系列演講,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皇家研究院的傳統。
・2015/09/19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準備從美國西南漁業中心(Sou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 NOAA)退休的老教授約翰(John Hunter)。約翰手中有一筆累積50 年的加州魚類資料,想找人幫他分析這些資料,希望對漁業有幫助。他說「I should give this treasure to a good hand」,而謝志豪則成為這雙「good hand」。
・2015/09/19
短期記憶的作用有點像傳入感測資訊與長期記憶儲存之間的門房。你不斷受到資訊的轟炸,而自感覺受器傳入的各種蛛絲馬跡到消失只會歷時不到一秒鐘。你沒有時間處理這一切;所以短期記憶讓你可以在大腦決定要拿這些資訊怎麼辦的同時,將少量重要資訊放進暫時性的迴路當中。
・2015/09/14
今日的可攜式科技產品已不再像是身體的延伸,而是自身的一部分。「穿戴式裝置」是可以穿戴在身上的電子產品,功能包括追蹤、生物感應和行動傳輸。未來,這類產品只會越來越多。例如近來最火紅的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只要搭上iPhone,你就可以在手腕上打電話、傳訊息和瀏覽網頁。它還附有許多感應器,可以監控你的健康與健身狀況;經過指紋識別後,也可以授權Apple Pay付款系統來買東西。
・2015/09/10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自古即爭論不休, 1704 年牛頓出版《光學》一書讓微粒說成為主流, 1820 年代波動說又取代了微粒說,而愛因斯坦竟在 1905 年的論文中直接把光當成粒子,直到出現「康普頓效應」使光的波粒二象性從此成為共識,量子力學因此有了牢固的基石,而1927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也因此頒獎給康普頓。
・2015/09/07
卡路里是能量的計量單位,可以用來描述從汽油到麵包等任何燃料。利用彈式卡路里計能告訴我們食物有多少能量,而且──是用火燒的!看來計算食物中的卡路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勁爆啊。
・2015/08/31
很久很久以後,當銀河飛龍裡的生化人百科少校(Data)要尋根追溯他所擁有的人工智慧最初源頭時,他會發現「人工智慧之父」這個頭銜除了圖靈之外,更多是連結到約翰 · 麥卡錫(John McCarthy, 1927-2011)這個名字。
・2015/08/31
史蒂芬.霍金二十一歲的時候被診斷出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ALS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會導致控制肌肉的神經逐漸壞死。絕大多數患者會在五年內死亡,但幸運的是,霍金教授病情惡化的速度相當緩慢。即使如此,霍金也僅能做出極少數肌肉運動,而且主要集中在臉部肌肉。他與世界連結的方式,所仰賴的是他輪椅裡的電腦科技。不可置信的是,霍金教授只須用一個按鈕,就能操作他輪椅上平板電腦的所有功能!
・2015/08/31
但是,隨著科學的進展,來到了現今的我們,真能確保我們所知的一切就是事實嗎?就好比中古時代的人,以當時的社會、科學背景,並無從突破當時的知識,現今的我們,同樣難以突破我們所見所聞的一切,只能活在現有的知識背景之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