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2/12
1858 年,已近半百的達爾文收到小他十四歲的探險家華萊士的來信,信中總結他到亞馬遜流域與婆羅洲探險考察後的心得。達爾文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個讀過他作品的後輩來函請求指教,但讀到後來卻心頭一驚,信末對於新物種如何產生的猜想不正是他埋藏已久不敢與人說的理論嗎?!達爾文目光不禁投向那個自 1845 年就鎖著那份草稿的抽屜⋯⋯。
・2015/02/06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森林中多樣化的林木,在周而復始的生活週期裡,除了作為木材,更能製造出對人類生活有益的產物,拓展新的存在價值。這就跟著我們上山採藥去!
・2015/02/02
雖然全世界的人口不斷增加,農業技術的提升使得糧食產量的供給仍足以打敗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悲觀預言,無匱乏之虞。而今論及其中居功厥偉的關鍵角色時,總是歸功於發現氮對植物營養之重要性的李比希與發明大量生產氮肥方法的弗里茨・哈伯。然而,法國的化學家布森格其實也扮演了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2015/01/30
原產於馬來半島與東南亞的萊佛士豬籠草,從外觀上看起來,跟其他的豬籠草也沒多大不同;不過,在每天中午前後的幾個小時之間,它的籠子內側會變得不滑。這時候,附近的螞蟻就會跑到籠子裡面去採食它的蜜汁。但是,除了這幾個小時以外,其他的時候籠子內側都是滑溜溜的;此時只要有螞蟻走到籠子內側,就很容易會失足墜崖,消化液等著將螞蟻給消化得屍骨無存。
・2015/01/05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這本好書,是上個月的泛科學選書,更難得的是,它是今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年度十大好書!《第六次大滅絕》並沒有像許多倡導生物保育的書籍一樣,聲嘶力竭地為將永遠消失於地球上的生物請命,而是用生動的筆觸,讓人感到大滅絕事件是歷歷在目的。
・2014/12/10
原來聖經中的「稗子」,其實不是華人世界中的稗。當初會翻譯成稗子,應該是因為當時翻譯的人不知道tare/weed是什麼,因此才採用了最接近的物種。真正出現在聖經裡面的植物,是一種俗稱為 darnel (也稱為poison darnel 或cockle)的植物,中文譯作毒麥。
・2014/12/05
高角羚比較喜歡吃無尖刺的刺槐,但是為了要避免被捕食,高角羚不會在樹木濃密的地方採食 -- 因為那裡是掠食者理想的藏身之地。於是,樹木濃密的地方也成了無尖刺的刺槐理想的生長的地方。至於為什麼有尖刺的刺槐在樹木濃密的區域長得少?或許是它需要比較多的光線,加上有尖刺也不怕被高角羚採食,於是它在草原上長得比在樹林中要好得多吧!
・2014/11/27
農耕生活在低海拔的地方大概出現於5,200年前,可是後來農耕生活是什麼時候在那麼高的地方出現的,卻是個未知之謎。研究小組發現,在3,600年前之前,農耕僅出現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區域,而且以小米(粟)為主,可是到了3,600年前,農民卻開始於高度發展,一直來到海拔3,400公尺處。他們的這個發現發表於《科學》(Science)。
・2014/11/24
研究團隊分析葉片的葉脈密度,並與由白堊紀早期到古新世時期的壓紋化石中的葉片的葉脈密度作比較。發現同一株植物的葉片,在樹冠的的葉脈密度,較樹底的為高。而且,樹底的葉片的葉脈密度,與來自古新世的壓紋化石中的葉脈密度相同。由此,研究團隊認為,地球上的原始森林,最晚在五千八百萬年前的古新世,就已經有開花植物加入了。
・2014/11/21
過去楓糖農夫們經常試著用今年的天氣預測來年楓糖漿的產量。但是,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了十七年的資料後發現,真正對楓糖漿產量影響最大的,不是天氣,而是糖楓的種子產量。